阿茲魯卡立 Azrul Mohd Khalib:且向有需要的人士敞開心懷

齋戒月又降臨了。在這個月,我們還是看到種種良好和不良的行為,以及種種爭議。

每一年都不例外,好好一個聖潔的月分,本來讓我們有機會做些慈善和人道工作、反躬自省、建立己立立人的覺醒,但都成了人們藉嘲弄別人以顯示自己“聖潔”的時期。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雙雙對此都有不是之處。

我要趁這個機會,談談一些會影響我們的應節課題:馬來西亞福利制度的問題。

我不是說我們沒有行動,而是要強調,福利援助計劃有改進的必要。

眾所週知,儘管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以及一些團體致力于改善情況,但許多有需要的人士還是被拒于社會援助計劃之外。

且先承認一個基本事實:社會上有很多人,一直被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和自己宗教的機構所忽視、拒絕施援。

他們被忽視的原因林林總總,有關于道德或厭惡感的(例如針對跨性別人士、性工作者、愛滋病患或帶原者)、有關于官僚主義的(例如文書不充足或不完整、沒有住址、非公民)。有很多人,尤其是貧困和無家可歸者,攤開手掌向有關為他們而設的單位乞求援助卻不果,十分諷刺。

花點時間,向在全國各地活動的流動廚房(soup kitchen,即施食單位)和非政府組織了解情況,就知我所言屬實。

不管原因是甚么,總之,就並非不夠錢。

穆斯林每年捐獻天課

每一年,大馬的穆斯林都捐獻數以百萬令吉的天課(zakat,每年一次的慈善捐款)。每個穆斯林都被要求捐出其收入的2.5%來行善。2007年,大馬人的天課數字是806萬令吉。根據天課征收中心的數據,它每一年收到的天課,平均都會增加20%。這是很大的一筆錢。

目前,還有很多穆斯林需要別人的救助,我指的,當然是真正有需要者。問題是,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那些錢去了哪里?

我們看來精于募捐,但說到向受惠戶提供他們急需的援助時,卻做得不足或不到位。常見的是,這些福利單位等著人來上門,而不是主動去尋找及鑑定有需要的受惠戶。

人們要求援,往往需要由所住的城鎮出門,長途跋涉,花費金錢和他們可能負提不起的開支,卻又可能去錯地方、所需文件不足或抵達時已過了辦公時間。也有一些情況是,有人高高在上,選擇性施贈,不援助上門者。

施贈活動也看政治人物的情況,他們施贈是看自己甚么時候方便,而不是看受惠戶甚么時候有需要。

在另一邊廂,有很多貧窮、流浪及被邊緣化的人,卻能得到他們所需的援助。總是有人不計他們的信仰而向他們施援。我有點納悶。

因此,對馬來媒體,有策劃性的把進行人道援助的非伊斯蘭群體描繪成別有居心,藉以羞辱和傷害它們的報導,我感到十分氣惱和失望。

助人不計宗教種族

別再把別人向不同宗教信仰者施援的動機,一直抹黑成是要影響后者脫教或改教了,夠了。

有關報導,流露一種“椰殼下的青蛙”(馬來諺語katak di bawah tempurung,同井底之蛙)的態度,漠視了非伊斯蘭慈善系統的運作,及后者在修補社會安全網漏洞方面所展現的重要及珍貴角色。

有很多佛教或基督教團體,例如流動廚房、孤老院、安頓棄嬰中心、善終中心、技能培訓中心,一直在對不同信仰和族群的人士,提供援助或小量金錢捐助。我曾在一個由基督教團體經營的流動廚房服務,參與者都是自願服務,往往有效的幫助到貧窮人士及發現到極需援助的人士。

它們的成立,就是要盡量給人方便和大開門戶,而不需要你先改教。最重要的是,它們都尊重不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宗教的原則。

顯見,馬來西亞人有能力向別人伸出援手,不計宗教和種族,也原應如此。非穆斯林向穆斯林施援並沒有錯,反之亦然。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