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卯足幹勁青春來創業

報導:方俊心

圖: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超越教室的創業發展”論壇

有人曾說過,企業家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率的一群人,除了製造就業機會、謀求利潤、貢獻GDP,他們往往也解決了一些困擾人們已久的問題,比如MyTeksi手機應用程式,允許我們用手機傳召德士,確保乘車安全。回看我們的教育,有教導孩子將來如何成為有擔當,有能力的企業家嗎?

哈佛大學有一位叫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20歲中輟生,在1975年創辦了微軟。無獨有偶,29年后,同一所大學的另一位19歲中輟生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辦了面子書。今天,這兩位奇才的成品,幾乎無處不入侵我們的生活,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為他們帶來盈利之餘,也教會了我們一件事——不要小看年輕人。

初生之犢不怕虎,謠傳他們吃的米比別人吃的鹽少,卻無阻銳利目光像捕獵者一樣,在天蒼蒼野茫茫之中發現目標,一舉擒得。這般的視野和能力,是可以傳授的嗎?

伯樂大學學院日前舉辦“超越教室的創業發展”論壇,邀請三位國內企業界前鋒向同學分享經驗之談。在世道不景的當兒,但願更多具有企業精神、社會關懷的年輕人加入創業天地。

資本足夠創業前路不難

Robert Bong,馬來西亞藍海策略研究中心(Malaysia Blue Ocean Strategy Institute)首席顧問。曾任職多家上市公司的總執行長、常務董事和董事,也擔任過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或首席執行員。在美國、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地均擁有領導企業的經驗。

“企業家是創造商業模式,忙著改變世界的人。我給他們的建議是,Just Do It(做就對了)。”

談到創業,很多人說的都是該怎麼做,但Robert要先跟大家分享:有什麼是不需要做的。

“第一點,我們不一定要創造一個Silicon Valley(美國矽谷,科技產業的龍頭老大),”因為那是綜合各種天時地利人和,包括政策才得到的效果,他人難以複製,“你可以做任何我們這裡有的。”

“再來,各位可能聽說clustering(商業的聚集效應)。除非是在已有的聚集上發展,否則需要花費巨資才能創造一個新的。這點新加坡在實驗著,成效至今未知。談到企業精神,我們應該想法釋放企業的能力,而不是加以控管。”

“最后,我們要問自己,我們真的需要政府介入嗎?”他舉例,印度的科技產業總值1500億美元,而這一切是在政府零資助下建立起來的。

Robert也提到了創業三挑戰:進入市場、人力資源、資金。“很多人認為資金一定越多越好,其實不然。太多反而不好,不足反而能夠刺激有效率的管理,懂得如何分配資源、控制成本,所以不用要求太多,只要有足夠的資本讓你開始就可以了。”

國家經濟弱更需企業家

他建議教學者,教導“企業”這門課,首先必須問自己,我是在培育員工,還是企業家?在國家經濟發展相對穩定,並且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培育員工是好事;但反過來,倘若國家經濟不好,我們就需要更多企業家。

除此以外,教學者也必須對“營利”有正確的認識。“我遇過老師不好意思談謀利,但企業就是要有利潤的。老師應該放鬆地談。”如何做一門能夠賺錢的生意?如何理解利益可能帶來的問題?這些都是應該思考的。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商業道德、社會責任,三者皆非常重要,應該被強調,缺一不可。

“很多人有個迷思,認為企業家不怕失敗,但大家必須意識到,企業家不是為了失敗而創業的。要計劃走向成功,對你的員工、對社會負責,而不是邁向失敗。

也有人認為,做生意必定要挹注大量資源進行研發,但我們看看星巴克,在它出現以前,咖啡店就已經存在,而星巴克只是改變了它的賣點,除了咖啡,還有環境。再看微軟和蘋果,微軟投入研發工作的成本很多,蘋果相對的少,但蘋果卻追平了微軟的利潤。

如果有同學想當企業家,我會先問他一個問題。你是要做生意,還是有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如果你想當企業家,你該學習發現問題,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只為了生意而生意。”

態度與技術企業家雙箭頭

拿督張昌炯是企業家族第三代,伯樂集團(KDU)董事會主席,百樂園集團(Paramount Corporation Berhad)執行副主席,是該集團核心業務(私立教育與發展商)主要驅動者。

別人常說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毀業,然而這樣不幸的事情,並沒發生在張昌炯身上。他認為,態度與技術有如企業家的雙箭頭,缺一不可。

1989年張昌炯開始接手家族生意后,作風並不保守。他認為敢于創新、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企業家該有的態度。他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並讓人力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否則企業將難以成長。要想辦法讓人才環繞在你周圍,因為團隊精神將會是個人非常非常重要的資產。”

此外,他也談到了運動。在運動場上,個人必須設定目標、嚴守紀律,投入心神練習,這跟做生意如出一轍。溝通技巧也很重要,“我時常說,不要稱呼員工為‘下屬’,叫他們‘同事’或者‘協作者’。最理想的是能夠跟員工打成一片。”

“還有,如果希望員工能在框架外思考,跳脫僵化的界線,應避免設下太多規定。”

年輕人應擁抱熱情不忘失敗

拿督邱新益是多媒體發展機構(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簡稱MDec)企業策略副主席。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80年代末科技潮傳入馬來西亞,他成為全國第一位撰寫科技專欄Computimes的記者,是科技新聞和網絡廣告的先驅,創辦的公司后來轉售上市公司。

如果有兩個詞彙要讓學生在這場講座結束后帶回家,邱新益認為,那是“熱情”和“失敗”。

也許很多學生禁不住要質疑,學生如何成為企業家呢?撇開退學創業的少數特例不談,邱新益的答案是“熱情”。

就像很多打工族看待自己就真的只是打工族,但邱新益不是,“我不表現得只是像個受薪人員。”所以在他記者生涯后面緊接而來的是機會——科技潮傳入,他憑著一股熱情,先成為科技專欄作者,爾後從事這方面的研發,新海峽時報給他資源,與他分紅。

“我也無法更強調失敗有多重要,只要舉一個例子。庫姆(Jan Koum)到面子書應徵失敗,后來創辦了WhatsApp(手機即時通訊軟體,全球擁有七億個註冊用戶)。”

邱新益也說,網絡上有很多開放式課程,如美國史丹佛大學的E145,或Coursera(營利性教育科技公司),這些課程都有非常多學生報名,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參加這些課程,有機會認識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朋友,為創業奠基。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