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仁慈難改吃狗肉的習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放:仁慈難改吃狗肉的習俗

中國廣西玉林市的狗肉節近年來引起愛狗群眾討伐和阻截,但對把吃狗肉視為文化習俗的當地食客和狗販而言,這是對消費自由的一種干預。“狗粉”洋溢著愛心把命懸一線的狗買下來,但市場並不缺貨,每天仍有一萬隻狗成為盤中餐,要摧殘狗肉文化,看來不是十年八年之內可完成的願望。



反之,一些“狗粉”赴玉林市打救將宰殺的狗,還打算安置這些狗,但沒有考慮到繁殖后如何豢養,長貧難濟,一時激情消磨不掉長遠的痛。由于這些人介入,狗販除了賣狗肉,也賣同情心給“狗粉”,無形中助長狗肉節的喧鬧。

“狗粉”抗議的論據是,人類不可對狗的忠心負情忘義。但狗只對主人忠心,對外人吠咬四處浪蕩,又成為殺之無過的理由。一批中國著名藝人手持標語籲請尊重狗的生命權,但有人即使不鼓吹吃狗肉,但引據人們的肉食習慣包括吃牛、羊、雞、豬等動物,責問為何“狗粉”沒有對這些牲畜仗義而對狗卻偏幫,指這些“狗粉”實施動物種族主義,志在突出片面的仁慈。

廣西地方政府只能勸告官員避免吃狗肉以應就輿論的沸騰,但對狗肉節的文化習俗不敢明文嚴禁。這個具爭議性的課題,環繞在道德、飲食文明和人性,各有各表述,但沒有一方可使對方屈服。



食客聞狗有忌諱之心

在吉隆坡,六七十年代有野味餐館,專門售賣水魚、四腳蛇、果子狸、山豬肉,當年賣狗肉暱稱為三六,三加六等于九,與粵語的狗同音。叫三六而不直接叫狗,反映出食客若直呼為狗就有忌諱之心。當年吃狗肉在朋友圈是個人嗜好的選擇,並不會受到社會人士指指點點。記憶中,靠近茨廠街鬼仔巷有一間野味店,沒有招牌,熟客都會摸上門。此外,在半山芭、蕉賴和蒲種的多處隱僻地區也賣野味。

由于一些野生動物受到保護,野味店常受到取締。烹飪野味是上一代人的拿手好戲,但由于缺乏接班人和供應來源,野味店都逐漸自動收檔。那年代,曾光顧一間專賣水魚的,店主由于長期殺鱉,似乎受到鱉的影響,眼神有點鱉樣。

小時候在居林鄉下,一名從中國南來的鄰鄰居,人稱麻包叔,常誘捕流浪狗,手到擒來就把狗置入麻制米袋,用棍猛打狗頭,直到淒厲的嘶吠嘎然而止確知死去后才宰殺,狗肉又燉又燜與鄰居分享。麻包叔年老時打算回中國,但突然雙眼失明,左鄰右捨說是殺狗的現眼報。此后,殺狗后繼無人。

七十年代在新加坡,朋友們邀約到家中吃狗肉。主人盛讚因燜了兩天,肉味濃香。此時,有一人問此狗來歷,是否有皮膚病,主人拍胸膛保證狗肉健康無毒,是他養的。

又有人問,此狗你養,怎施得了殺手?主人答曰:我不忍親手宰殺,由朋友代勞之后我烹飪。

聽過這段殘忍對話,自那時起,想起狗肉就起雞皮疙瘩。幾年前,一間朝鮮餐廳的菜譜中有狗肉,與朋友湊興吃一兩塊后就心有慼慼,自此戒吃狗肉。

玉林市的荔枝狗肉節之所以當作嘉年華會來辦,主要選在夏至開始,因為這一天天氣開始熱燥,吃溫熱的狗肉和配以上火的荔枝,被解作以熱消熱,有滋補作用。這種吃肉信仰一旦起哄成為季節習俗,局外人是難以用道德和文明的尺度去改變的。目前的殺戳事件越受到撻伐和炒作,反而使當地人民為了維護習俗而不得不吃出尊嚴。

有些習俗經過年代的思考而沉殿,有的因在傳承上斷層而消亡,有的因受制于法令的禁止而消停。玉林狗肉節的存廢,始終要由人心人性去篩濾,一時激動的仁慈改變不了習俗和胃口。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