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小商圈(第1篇).擺賣雜貨應有盡有 外勞開店自成一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外勞小商圈(第1篇).擺賣雜貨應有盡有 外勞開店自成一國

報導:羅憶雯
攝影:練國偉
大馬依靠外勞建設發展國家數十年,據說在馬合法外勞如今有200萬人,非法外勞有五六百萬人。



他們有印尼人、緬甸人、越南人、孟加拉人、尼泊爾人和非洲人等。外勞,已成為大馬第二大族群。

很多外勞分布在大馬大城小鎮多年,尤其是印尼外勞和緬甸外勞,早已落地生根,自然而然的,也會在所生活及活動的地區,建立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雪隆區,外勞的謀生技巧和適應能力遠超我們想像,他們在所聚居的區域,儼然發展出自己的“小商圈”,專賣自己國家產品和食物的商店和餐廳,在街頭林立。



此外,近年來,本地人也把握外勞商機,大量引進東南亞各國土產,經營外勞雜貨店。

這類店舖規模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店面外觀一般樸實,散發濃郁傳統雜貨店風味,有如上世紀中葉,華人祖輩經營的雜貨店的風貌。

葉亞來街店舖林立

坐落在隆市葉亞來街的外勞店舖,與邁汀霸級市場毗鄰,但生意不差。這些店舖以前都是華人商店,華人搬走后,店舖陳舊失修,租了給外勞做生意,外勞傳統雜貨店應勢而起;很多的緬甸、尼泊爾、孟加拉、越南和非洲等貨物和食物、服務,都可以在這個區域找到,形成“外勞商圈”。

該條街上的外勞雜貨店,售賣五谷雜糧、傳統服飾、零食土產、美容產品、樂器和緬文書籍。

整體上,外勞雜貨店產品價格公道,符合外勞的經濟負擔。

《中國報》訪問一名在葉亞來街外勞雜貨店工作的本地員工,對方認為,外勞商店乃是大勢所趨,在中馬和北馬都有不少。

他說,外勞形象不好,本地人認為,外勞有損大馬形象,搶飯碗;外勞商店數目增多,本地人也心理作祟,有感家園失守,因而不歡迎外勞。外勞受盡本地人的白眼。

許多外勞的確出現文化水平低、不衛生的問題,但不是全部外勞都如此。他們之中有很多有上進心者,願意為改善生活而打拼。

一些昔日的建築工友、清潔工友或餐館雜役,已進軍飲食業,開夜店和雜貨店,令本地打工仔望塵莫及。

刻苦耐勞為生活打拼

外勞自食自力,不偷不搶,比很多好逸惡勞的大馬人好。

一名在外勞雜貨店當翻譯員的印裔男子指出,大馬人不珍惜外勞為大馬經濟發展付出的貢獻,一味指責人家佔據地盤,自己不懂得反省自己族群是多么好逸惡勞。

該名男子在一家緬甸外勞開的雜貨店工作了2年,自嘲整間店里都是緬甸同事的工作環境,他自己才是外勞。

“外勞凌晨4時起身準備營業,晚上10時關店。每天做工18個小時,若是聘用本地人,一定計較超時津貼。”

他說,很多人見到外勞打理雜貨店,先入為主指人家反客為主。嚴格而言,外勞多是本地幕后注資者的生意合伙人,雙方聯手開拓商機。

雜貨店盡賣家鄉產品

外勞店舖,所銷售產品,應有盡有。

據記者觀察,緬甸人的雜貨店,銷售產品全是進口自緬甸,例如白米、醃製品、豆類、米粉、零食、傳統服飾和緬甸文書本。同時,緬甸餐館即雨后春筍林立,有聲有色,招牌附上中文字,吸引緬甸華僑食客。

至于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印度外勞,主要在手機店、毛毯店、電子產品店及餐館服務,另外提供郵寄服務。

整體而言,緬甸外勞在外勞區取得立足之也。緬甸人性情樸實,勤快友善,容易獲得本地人信賴,到他們店舖參觀消費。但一如其他外勞的商店或服務一樣,緬甸人商店最大的客源,始終是他們的同胞。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