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運河爭執的背後(2) 游枝:顧及國際利害得失

泰南克拉地峽如果開通一條運河,對東南亞甚至亞洲與印度洋廣大區域的外交、經濟、軍事戰略都有一番變化。

由于會有明顯的國家得益又有多國受損害,克拉運河在過去130年間,多次提起,就因為涉及太複雜的國際利害糾葛,所以只是談論,根本沒進入實務建設的行動。

中東的蘇伊士運河及中美洲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情況跟克拉地峽開運河的情況完全不相同。

蘇伊士和巴拿馬,附近5000哩海域內,根本沒有海上航道,運河的通航,不止沒有造成航運經濟的折損,也不造成鄰近國家經濟挫折,更不致因為運河的通航,令運河得益國跟運河帶來折損的國家陷入外交爭執。

計劃一再擱置

克拉地峽一旦開通運河,就近的馬六甲海峽的航運立即損失80%,尤其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3國的經濟利益,因為馬六甲海峽的功能被克拉運河取代,其中靠港務航運的新加坡尤其損失難以計算

運河,是一項涉及國際利害得失的國際工程,已經不是一個或兩個國家可以定奪的事。

133年前,當時泰王朱拉隆功就有過開運河的雄心。后來以工程技術問題為理由,放下了克拉運河的計劃。其實,技術只是一項問題,背后還得顧及國際關係的調和,要比較運河的利益跟因運河而開罪多國可能帶出的折損作一比較,才是克拉運河的放棄的最大原因。

過去40多年間,泰國幾任政府都有過再探討克拉運河的意圖。以現代技術及資金運用,工程與經費已經不成問題。不過,泰國要留在東協組織內才有安定的前途及安全的國際環境,運河為泰國帶來的利益可能因為運河造成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損害,令泰國付出比運河收益更大的損失,克拉運河始終不便展開。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