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FUN大马.新山老街 传奇与美味交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玩FUN大马.新山老街 传奇与美味交织

文/图:余秀祺



柔佛新山,一座由港口演变而来的繁华都市,历经百年变迁,依然保留了老建筑和零零散散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不同年代的兴旺。老街,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既靠近又时而冷清的地方,不妨放慢脚步,一起去感染她的气息,聆听她的声音。

背包旅行一直是我所向往的,这次和姐姐来到了柔佛新山老街一带。老街一区由七条道路连接而成,这次的探访是根据之前溜达迷路时走的路线,即:乘搭巴士前往新山邮政局后,下车步行前往历史文物馆→文化街活动中心→道地茶餐室→传统烤面包→兴都庙→前柔佛州行政局→柔佛古庙→回程。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了解早期华族文化历史

华族历史文物馆坐落于陈旭年街,如果细细观察,还能发现整条街的店屋,偶尔高挂著红彤彤的灯饰与对联。沿着系上的红灯笼走到尾端,发现了华族历史文物馆就近在眼前。



四层楼的店屋、白色老建筑风格的文物馆保留了最原始面貌,但令我费解的是,为何其他同排的店面都只有两层楼呢?

进入文物馆底楼,两侧的墙纸让我记忆犹新。虽然没有付费参观楼上的展示厅,但墙纸上的资讯,已让我们对本土华族早期的文化历史有了初步了解。

华族历史文物馆

地址:42,Jalan Ibrahim, 800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联系号码:07-2249633
传真:07-2249635
电邮:[email protected]
开放时间:每日9.00 am至 5:00pm(星期一除外)

*下午四点为最迟入场时间

文化街活动中心
周六晚感染文化活动

饥肠辘辘的我们原本要直接去吃早餐,不料被一座红白色建筑给吸引住了,双手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不停地围绕着“她”拍照。

特别的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毗邻的马来式咖啡屋的外墙上都写着ITS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的字样,中文即为施比受更有福,也许这就是老街人的生活哲学吧!

出于好奇心,怕生的我还是硬著头皮向角头间的布庄老板娘“聊了几句”,这才发现,让我着迷的“她”便是文化街的活动中心。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文化街都会举行系列活动,想必非常热闹。老板娘建议有兴趣的公众,可以在星期六傍晚六时到晚上十一时,前来参与文化街的活动,感染和体验老街的气氛与人、事、物。

特别叮咛:大家在那段时间千万别把车辆停泊在陈旭年街和彭亨街道上哦!

传统烤面包
木柴火烘烤

老街的店屋都独具特色,有的充满艺术气息,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简朴利落,有的陈设让人觉得舒适惬意,林林总总地交织成一张百纳被,温暖著旅者的心。

上午十一时,来到了角头间的茶餐室,找了个角落位置坐下,点了咖啡和传统烤面包。两杯咖啡,一杯烫,一杯冷,一种咖啡,两种滋味,让我不经意又唱起了早期电视剧的曲目,kopi O,kopi O,Ooooooo浓浓的kopi O……而烤面包,内也是最传统的搭配,KAYA和一片有点冰冷的牛油。

说实在的,烤得有点微焦的方形白面包,确实让我起了贪念,想把姐姐那份也吃了。

不是公假的日子,店里人来人往。食客不仅是多元种族,还是全家出动,不论老少,桌上总是少不了精心炮制的古早味咖啡,还有马来经济餐。由于店家是用竹篮托著油纸,代替平时小贩们用的塑料碗筷,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总让我觉得这里的食物特别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竹篮食物,来到传统烤面包店,多年来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即用木柴燃烧的火焰在窑里烘烤。虽然面包的表皮有点焦黑,但我和姐姐还是买了三令吉一包五粒装的椰丝面包和四令吉的香蕉蛋糕。

个人强力推荐香蕉蛋糕,湿润又香滑,赞!

柔佛古庙建筑物没用一根钉子

柔佛古庙,建于1870年,虽然没有石碑记载可考证,但其中两件文物,即匾额和铜钟都说明了这座庙宇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

走进古庙,正门前方有个大香炉,香炉是长年供香,香火日夜不间断地延烧着。

寺庙出入口共有三扇门:正门与左右两侧的门,门上都绘有门神图像。古庙外墙都绘上不同图样,画风古典,各有所差。询问庙里的长者才得知,那些壁画是早期修复时画的,历经多年,壁画颜色稍有褪色。壁画上的图文皆有故事背景与寓意,比如说宋史──岳飞的精忠报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比比皆是。

这座老建筑的建材多为木身,采用的是古建筑方法,独特之处是,建筑物里没有使用任何一根钉子,就连门扇也是。

兴都庙圆顶造型透露古人智慧

兴都庙在本地并不难见,但华人并不常进入其他友族的宗教场所,我也不例外。这次来到位于新山市区的兴都庙,在得到许可后便进入参观。

进入兴都庙前,必需要脱鞋和洗脚。

从外观上,我们不难发现兴都庙都有很多神佛雕像,多以人和动物为主,用色多彩鲜艳。据说,这座兴都庙的神塔身高长达70尺;神塔建得那么高,是为了让一些行动不便的信徒在家里的庭院,也能看见庙宇并祷告。

庙里部分建筑上都有个圆顶,据悉,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科学还没普及的早期,人们运用黄铜(brass)制成的圆顶雷电引开,防止雷电击及民众,起著一个保佑民众安危的作用。这座兴都庙建于1911年,当初简朴的庙身在信徒多年的捐赈与修复下,才造就如今的样貌。

兴都庙外的街道有如小印度,摆着许多摊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售卖手制花圈,颜色丰富、花卉种类样多,我差点想冲进店里拜师学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