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FUN大馬.新山老街 傳奇與美味交織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玩FUN大馬.新山老街 傳奇與美味交織

文/圖:余秀祺



柔佛新山,一座由港口演變而來的繁華都市,歷經百年變遷,依然保留了老建築和零零散散文化,歷經歲月的洗禮,見證了不同年代的興旺。老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個既靠近又時而冷清的地方,不妨放慢腳步,一起去感染她的氣息,聆聽她的聲音。

背包旅行一直是我所嚮往的,這次和姐姐來到了柔佛新山老街一帶。老街一區由七條道路連接而成,這次的探訪是根據之前溜達迷路時走的路線,即:乘搭巴士前往新山郵政局后,下車步行前往歷史文物館→文化街活動中心→道地茶餐室→傳統烤麵包→興都廟→前柔佛州行政局→柔佛古廟→回程。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了解早期華族文化歷史

華族歷史文物館坐落于陳旭年街,如果細細觀察,還能發現整條街的店屋,偶爾高掛著紅彤彤的燈飾與對聯。沿著繫上的紅燈籠走到尾端,發現了華族歷史文物館就近在眼前。



四層樓的店屋、白色老建築風格的文物館保留了最原始面貌,但令我費解的是,為何其他同排的店面都只有兩層樓呢?

進入文物館底樓,兩側的牆紙讓我記憶猶新。雖然沒有付費參觀樓上的展示廳,但牆紙上的資訊,已讓我們對本土華族早期的文化歷史有了初步瞭解。

華族歷史文物館

地址:42,Jalan Ibrahim, 800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聯繫號碼:07-2249633
傳真:07-2249635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放時間:每日9.00 am至 5:00pm(星期一除外)

*下午四點為最遲入場時間

文化街活動中心
周六晚感染文化活動

飢腸轆轆的我們原本要直接去吃早餐,不料被一座紅白色建築給吸引住了,雙手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機,不停地圍繞著“她”拍照。

特別的是,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與毗鄰的馬來式咖啡屋的外牆上都寫著ITS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的字樣,中文即為施比受更有福,也許這就是老街人的生活哲學吧!

出于好奇心,怕生的我還是硬著頭皮向角頭間的布莊老闆娘“聊了幾句”,這才發現,讓我著迷的“她”便是文化街的活動中心。

每個星期六的晚上,文化街都會舉行系列活動,想必非常熱鬧。老闆娘建議有興趣的公眾,可以在星期六傍晚六時到晚上十一時,前來參與文化街的活動,感染和體驗老街的氣氛與人、事、物。

特別叮嚀:大家在那段時間千萬別把車輛停泊在陳旭年街和彭亨街道上哦!

傳統烤麵包
木柴火烘烤

老街的店屋都獨具特色,有的充滿藝術氣息,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簡樸利落,有的陳設讓人覺得舒適愜意,林林總總地交織成一張百納被,溫暖著旅者的心。

上午十一時,來到了角頭間的茶餐室,找了個角落位置坐下,點了咖啡和傳統烤麵包。兩杯咖啡,一杯燙,一杯冷,一種咖啡,兩種滋味,讓我不經意又唱起了早期電視劇的曲目,kopi O,kopi O,Ooooooo濃濃的kopi O……而烤麵包,內也是最傳統的搭配,KAYA和一片有點冰冷的牛油。

說實在的,烤得有點微焦的方形白麵包,確實讓我起了貪念,想把姐姐那份也吃了。

不是公假的日子,店裡人來人往。食客不僅是多元種族,還是全家出動,不論老少,桌上總是少不了精心炮製的古早味咖啡,還有馬來經濟餐。由于店家是用竹籃托著油紙,代替平時小販們用的塑料碗筷,所以讓我印象深刻,總讓我覺得這裡的食物特別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吃完竹籃食物,來到傳統烤麵包店,多年來依然採用傳統方式,即用木柴燃燒的火焰在窯裡烘烤。雖然麵包的表皮有點焦黑,但我和姐姐還是買了三令吉一包五粒裝的椰絲麵包和四令吉的香蕉蛋糕。

個人強力推薦香蕉蛋糕,濕潤又香滑,贊!

柔佛古廟建築物沒用一根釘子

柔佛古廟,建于1870年,雖然沒有石碑記載可考證,但其中兩件文物,即匾額和銅鐘都說明了這座廟宇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

走進古廟,正門前方有個大香爐,香爐是長年供香,香火日夜不間斷地延燒著。

寺廟出入口共有三扇門:正門與左右兩側的門,門上都繪有門神圖像。古廟外牆都繪上不同圖樣,畫風古典,各有所差。詢問廟裡的長者才得知,那些壁畫是早期修復時畫的,歷經多年,壁畫顏色稍有褪色。壁畫上的圖文皆有故事背景與寓意,比如說宋史──岳飛的精忠報國、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比比皆是。

這座老建築的建材多為木身,採用的是古建築方法,獨特之處是,建築物裡沒有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就連門扇也是。

興都廟圓頂造型透露古人智慧

興都廟在本地並不難見,但華人並不常進入其他友族的宗教場所,我也不例外。這次來到位于新山市區的興都廟,在得到許可后便進入參觀。

進入興都廟前,必需要脫鞋和洗腳。

從外觀上,我們不難發現興都廟都有很多神佛雕像,多以人和動物為主,用色多彩鮮艷。據說,這座興都廟的神塔身高長達70尺;神塔建得那麼高,是為了讓一些行動不便的信徒在家裡的庭院,也能看見廟宇並禱告。

廟裡部分建築上都有個圓頂,據悉,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科學還沒普及的早期,人們運用黃銅(brass)製成的圓頂雷電引開,防止雷電擊及民眾,起著一個保佑民眾安危的作用。這座興都廟建于1911年,當初簡樸的廟身在信徒多年的捐賑與修復下,才造就如今的樣貌。

興都廟外的街道有如小印度,擺著許多攤位,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售賣手制花圈,顏色豐富、花卉種類樣多,我差點想衝進店裡拜師學藝。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