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課室.一口一個 童年好滋味
文:黃美仙
趁著早前到日本北海道旅游之便,買了好幾包獨立包裝小豆蓉,不必每次非得烹煮大鍋紅豆水,才能製作與紅豆相關的甜品。
日本小豆其實就是我們的紅豆,也是北海道其中盛產的農作物。單是在北海道的紅豆產量,就佔全日本的四分之三,無論外銷或內用都很受歡迎,而且種類選擇繁多;有極大顆,也是甚小顆品種,保証能讓你尋獲喜愛的口感。除了便利包裝的成品外,我也額外買了多個不同品種的小豆,回家慢慢品嚐,當中包括聲稱有著超綿密口感的“十勝產”小豆。
日本將小豆分為大納言和普通紅豆兩大類,每粒直徑超過5mm以上,才能稱為大納言。它的糖分較多,煮軟後仍保持美麗光澤和完整,多數用來做高級和果子及料理。至於“十勝產”小豆或普通紅豆,就適合製成紅豆蓉,作為甜品內餡。從這點可窺見日本人對飲食的認真態度。
開齋節將近,又到了馬來友族傳統美食盡出的時候。既然是年度盛宴,當然要把握時機參與其盛,到著名的馬來美食攤位尋找美食。過程中,就被一檔Kuih Lompang所吸引,它沒放新鮮椰絲,而是加入紅豆蓉。
Kuih Lompang和香港小食砵仔糕的造型很接近,都以小碗般的器具來盛裝。小時候也常吃這種“杯仔糕”,但因為不愛椰絲,必然將它撥去。後來得悉有紅豆版本,從此不曾買過椰絲口味。
隨喜好選口味
傳統的Kuih Lompang和砵仔糕,主要以黃糖、粘米粉等製成,因為放在一個陶瓷小砵內蒸熟,因而取名為“砵仔糕”。難怪小時候的我,會稱它為“杯仔糕”。
隨著現代人重視健康飲食,不過飽、不過量,已成為現代人保養口訣,過去大大塊的裹腹糕點,反而遭人嫌棄,小巧精緻更惹人垂涎。因此,現今的砵仔糕都改用小型陶瓷茶杯製成,一口一個,少吃多滋味。
過去的砵仔糕,只有紅豆或原味,直到留意馬來同胞的糕點,才發現他們製作的班蘭口味,可是精彩得多。至於華人版本,從以前的黃糖製作,之後改以砂糖、冰糖,甚至還有片糖製造的,都是為了適合不同人的口味。
剛蒸好的砵仔糕,暖、滑、香、爽,特別味美,但要它整個完美取出,就要等它完全冷卻後,才可輕易取出。
砵仔糕
材料:
紅豆蓉適量
材料A:
粘米粉90克、馬蹄粉20克、水100毫升
材料B:
水200毫升、黃糖75克
做法:
1.材料A加入大碗中攪拌均勻,確保沒有粉粒。同時,把黃糖倒入水中,略加熱煮融。
2.把準備好的材料B倒入做法1中,拌均勻。
3.把小模具加入已煮滾水的蒸爐上。把粉漿倒入模具中至九分滿。蒸約20分鐘插入木籤,見沒有粉漿黏著即可。
4.在蒸的過程中,可加入紅豆蓉,製成紅豆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