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梁傑華
攝影:陳金榮
75歲的三輪車夫李國才,晚年淒涼,他有5個孩子,但是沒有一個要養他。
李國才從30多年前,就當起三輪車夫,期間他娶妻、生孩子,組織了家庭;但是后來,妻子離開,孩子長大到外發展,就不曾回來看他。
他老來孤苦伶仃,令人同情;生活,只能靠他每天騎三輪車,過得一天是一天。不過幸好,他有個哥哥,他們一起生活,還有個照應。
記者在海乾一帶找到他,想與他多談孩子的事,但他揮一揮手,示意不願多談。
免費飯辛辣吃不習慣
李國才年輕時候,在碼頭當水手,划舢板把人或者貨物,從停在海上的大船載上岸。
他一趟船只能賺30仙,后來河床挖深,大船能靠岸,他就失去工作;這之后,他拉過人力車,再后來才當上三輪車夫。
現在,他騎1小時,載客人逛古蹟區的收費是35令吉,但是生意非常難做。
他說,這兩天來,只有1個客人上門,他把客人從碼頭載到光大,僅賺了20令吉。
“可是,我一天吃飯就用了15令吉。”
他掏出口袋裡的錢,只有5令吉,這5令吉能讓他花多久?
詢及何不到檳榔路The Lighthouse社區服務中心吃免費飯,他說,那裡食物辛辣,他吃不習慣。
訪談結束,他騎上三輪車,頂著大太陽,緩緩地朝古蹟區去,希望能為下一餐找到溫飽;離去時,他的背影,盡顯落寞。
沒入公會失好處
李國才不像一般三輪車夫,隸屬某一個車夫公會,他“獨來獨往”,同時也因此失去很多“好處”。
他說,公會三輪車夫,都是向“大老闆”租三輪車;車壞了,可以找大老闆修理。
但是,他的三輪車,是他10多年前用600令吉買來,壞了,只能自己出錢修理,沒錢修,只能放著不管。
因此,他的三輪車顯得破破爛爛。
他說,公會的三輪車夫,常接到大型活動的邀請,而主辦單位也會為三輪車夫維修、粉刷、裝飾三輪車,更會送上雨傘、衣服等。
“我沒有參加公會,這些免費東西我都沒有。”
詢及為何不參加公會,他說,公會的人不要他。
“我又老,又有病,他們不要我的。”
口齒不清難招生意
李國才兩隻耳朵都重聽,加上口齒不清,很難與人溝通,這讓他在招遊客時,面對許多困難。
他說,常有遊客因為無法與他溝通,而不上他的三輪車。
不過,他說,偶爾會有本地人,協助他向遊客傳話。
“要講很大聲,我才聽得到。”
訪問期間,記者也是在認識李氏的公眾協助下,與他溝通。
雖然難以與遊客溝通,但李氏並未感到氣餒,他說,自己準備了一張字條,寫著“1小時35令吉”的字眼。
“出示這張紙時,遊客就懂得收費是多少。”
他笑說,雖然溝通會面對困難,但大不了比手劃腳。
除了重聽及口齒不清,他的雙腳皮膚也因病而開始潰爛;他說,一些遊客見到他的“爛腳”,就跑得遠遠。
“這雙腳已經漸漸使不上力氣,我不知還能踩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