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峇都交灣人向政府喊話 要改名,先問島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峇都交灣人向政府喊話 要改名,先問島民!

報導:陳繡郿
(威南6日訊)檳首長林冠英日前提及有意為峇都交灣易名,一石激起千層浪,土生土長的原生島民紛紛反對,不希望“島名的命運掌握在幾個人手中”。要改名,請先問過道地島民並獲得大多數人的同意!



峇都交灣聞人周如隆指出,“Batu Kawan”自1790年起流傳迄今,歷史悠久,且為人熟知,沒必要再改名。

他說,“峇都交灣”的“峇都”,即指潮語“石頭”。當時採石業興旺,英國開闢自由港皆從該處運載石頭到檳榔嶼,故先民以此作名。

“‘交灣’指河道9個彎,潮語發音類似‘Kauwan’,因當時英國人不懂潮語發音,以致寫成‘Kawan’。”



他笑言,過去有人見當地石頭多,又聽峇都交灣的潮語發音,以為意指“石頭朋友”。而這里的石頭,早年在英國人開闢發展下,逐漸被運送到檳榔嶼、北霹靂瓜拉牛拉等地,建設碼頭。

峇都交灣是一個島,與武吉淡汶之間隔著一條惹爪夷河。

自從消息傳出州政府有意改名后,周如隆問了約60個土生土長村民,80%反對改名,余下20%雖是不置可否,但不代表贊同。

原生島民逾3000人

他說,峇都交灣占地7000多英畝,分為港腳(Kampung Pengkalan)、Kampung Masjid、Kampung Tengah 及人稱“火較”的園坵。當中園坵占地85%。而當地2所國民中小學,都以峇都交灣命名。

“原生島民總共3000多人,華巫裔分別占30%,印裔占40%。近年開發了約9個花園住宅區,才遷入增加了5000個外來居民。”

他說,峇都交灣開埠早期種植甘蔗,發展出聞名一時的蔗糖業,接著是黃梨、椰子、樹膠及油棕等。

周如隆:就快起飛幹嘛破壞

周如隆也是萬世安宮玄天上帝廟理事會主席,他指玄天上帝數年前曾降乩,指峇都交灣就要“起飛”。這個龍頭眼看就要飛起來,難道要把它趕掉?

“換了名,如何起飛?如今村民生活平安順利,換了名卻給村民帶來不利,誰能負責?”

他說,國陣執政時期尚且不敢為峇都交灣改名,國會選區也使用峇都交灣一名。當局最多是將某個地方圈定為桂花城衛星市,僅占峇都交灣一小部分,避免造成混淆。

“若說峇都交灣名字不好,當地過去卻出了3位大亨。除了著名的首二代糖王即許佬合及許武安,還有樹膠大王已故丹斯里李萊生(TAIKO),以及油棕大王。他們都是在峇都交灣起家發跡,闖出名堂。”

他說,講起峇都交灣名氣,當地供奉玄天上帝萬世安宮堪稱全馬最古老的玄天上帝廟,擁有超過200年歷史,就連中國武當山也記載了峇都交灣萬世安宮,享譽國內外。

最老島民:名字有什麼好換

土生土長的最老島民陳亞峇(90歲)反對說:“換名了,世界要pa ling tau(意即翻轉)!名字有什么好換,是否連祖先名字都能換?”

他指阿曼島,就是現成的範本。

“看看今日的阿曼島,在獨立以前名叫‘猴島’(Pulau Kera),早在17世紀已有人煙,村民百分百是華裔,靠捕魚為生。”

他續說,直到獨立以后,政府嫌“猴島”一名不好聽,執意更名為阿曼島,導致華裔全部遷出,到武吉淡汶落腳,如今阿曼島已成為純馬來區,無一華裔。

村民:換了還怎樣興旺發

村民李如意(67歲)促請檳州政府在易名事件上,先問問原生島民意見。

“既然峇都交灣已有名氣,就無需改名多此一舉。就像當紅歌星,根本不會改名,以免讓人得重新記住他的名。”

村民李碧如(71歲)也反對說,從出世到現在,向來沿用這個名,何必要換?

她說,其92歲家婆方玉粉也認為,子孫在峇都交灣這片土地起家賺吃,一家平安,顯示名字沒有不好,根本沒必要再換。

村民沈賽英(68歲)說,峇都交灣很有名氣了,首長常說“興旺發”,換名了,要如何“興旺發”?

陳劍虹:英殖民時代已存在
Batu Kawan用了176年

報導:梁儀雅
專訪:獨立歷史工作者陳劍虹

(檳城6日訊)峇都交灣名字至少已經使用了176年!

獨立歷史工作者陳劍虹透露,峇都交灣(Batu Kawan)這名字的由來難以考查,但從英國官員約翰.登普爾.湯姆森在1839年所繪制的地圖來看,峇都交灣在英殖民地時代就已經存在。

“華人則對這名字並沒有本身的特有翻譯。”

不過,他說,峇都交灣對華人祖先南來歷史卻佔用重要地位,該地是華人,尤其潮州人早期進行蔗糖業的主要地點。

“早在威省割給東印度公司前,潮州人在1800年代是從事種植甘蔗及蔗糖業。”

他指出,之后蔗糖業就由歐洲人佛波布朗(Forber Brown)及羅斯倫納爾(Lawrence Nairne)操縱,以機器生產。

“之后,華人及印度人就以種植和運輸甘蔗業為主,這也是為何峇都交灣今天人口,以印度人居多。”

馬來社會命名

陳劍虹今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針對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建議或要易名峇都交灣一事,講述歷史,並且表達不認同易名的建議。

他說,“Batu Kawan”這名字相信是馬來社會所命名,因為華社至今都沒有一個本身對當地的名字。

“所以易名峇都交灣是忽略峇都交灣在檳威兩地,于歷史人文及經濟景觀發展的舉止,同時也沒有意會當地人民的原鄉感受。”

他說,如果峇都交灣這名字是由馬來社會所命名,那么易名一事也代表間接切斷馬來人在當地的歷史。

他重申,若要重新命名,應該是在全新的地點或街道命名,而不是更換舊名稱,這是非聰明人所能更改。

“峇都交灣應該保留這名字,這才能保存歷史原性,是重要根據,至少它是華人祖先開天闢地的地方。”

早期義興分舵基地

陳劍虹透露,早期威省義興公司的分舵,是以峇都交灣為基地,當中伍文耀及許栳合兩位領導來自峇都交灣。

他指出,在峇都交灣萬世安廟的重修碑記上,有刻上伍文耀及許栳合的捐款記錄。

“伍文耀生于1788年,可能是當時較富有的蔗糖業人,和總舵大哥文科同輩,其神主牌一直都設在義興公司內,1890年后移至名英祠。”

他說,許栳合是潮安宏安村人,在1820年代開始冒起為蔗糖業種植人。

“他在1846年與伍文耀重修萬世安廟,1855年與王武昌等5位潮籍領導,在檳城成立潮州公司,1860年代捐獻予廣福宮和重修海珠嶼大伯公廟。”

“石頭之友”有歷史意義

陳劍虹說,峇都交灣名字相信是以自然生態為名,名字雖然粗俗,可是卻有其歷史意義。

他說,從字面上翻譯峇都交灣的馬來名是“石頭之友”,但相信該名字應該是從當地許多花崗巖相連而得名。

“在檳城以自然生態命名地方不少,比如Jelutong(日落洞)就是樹木的名字、Bukit Mertajam(大山腳)則是以山民來命名,甚至我們的馬六甲(Melaka)也是樹的名字。”

他透露,峇都交灣名字沿用已久,甚至英國殖民地都沒有更改,但是如果現在更改,那么就和巫統以前要將喬治市改名做法一樣!

「大智大慧者不輕易改地名」

“大智大慧的人,是不會輕易更換具有原生態的島名或地名。”

陳劍虹認為,更換峇都交灣名字是不明智及錯誤做法,這一舉止將引起一連串后遺症。

“峇都交灣不應該易名,而且也沒有一個恰當理由更換它的名字。”

他強調,更換島名或地名之類做法,將會后患無窮,因為這是一種沒考量歷史因素、人文發展及經濟景觀變換的做法。

他指出,易名一事將牽扯出系列負面結果,比如造成翻譯上的困難、地契上的混淆、郵區等行政上麻煩。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舉動是否將峇都交灣歷史,從檳州整個歷史切斷?這是必須考慮的元素。”

人物背景
大專院校助教高級講師

獨立歷史工作者,原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國立和私立大專院校助教和高級講師。

編著有《馬來亞勞工黨文獻彙編》、《檳榔嶼華人史圖錄》和《檳榔嶼潮州人史綱》。

合著《馬來西亞華人史》、Historical Personalities of Penang、Penang and Its Region:The Story of an Asian Entrepot、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ercantile Personalities of Penang和《檳城福建公司》。

主編《檳榔嶼華人研究》,發表三語論文40篇。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