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播撒美的种子 期待花果成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播撒美的种子 期待花果成熟

報導:方俊心
攝影:楊智聰



在一天將盡的時候,趁著夕陽未落,我們乘車在新村裡打轉。一條主要道路,兩排店,三所學校,還有阡陌般縱橫交錯的房子,噠噠噠……一台摩哆從轉角竄出,年輕女孩一手抓車把,一手握手機。

陽光從西邊灑落,瞇起眼,可以跟當地人口中的三峰山對望,她盤踞那頭注視這頭,繁華都被阻隔在她身后。東邊地里望河(Sg Telemung)清可見底,像感染了小地方悠閒步調似的,由南而北慢慢地流,流過地里望華小。

華小裡,東方人文藝術館“美的種子”下鄉活動已然接近尾聲,學生向家長敬茶后,這天的活動就要結束了,志工老師們將把毛筆、壓克力彩、剪刀、未用完的陶土……帶走,不到兩百人的小學,看似快要恢復先前的寧靜。



但是如果用心再用心一點地聽,也許你會聽到一種聲音,在幽閉的空間裡,像有什麼東西,原本在沉睡的,突然變得躁動不安,不斷擠壓碰撞,到了最激烈的程度,已經不能增加了,還一直增加,直到撐破黑暗——

播種人已功德圓滿,再來就是灌溉的事情了。

盡綿力讓孩子體驗藝術之美

去年10月“美的種子”首站,東藝館一去就去了很遠的地方——甘馬挽。執行總監莊立康繪聲繪影地描述,微型小學的設備是如何簡陋,家長、校方又是如何地熱情,盡他們所能,歡迎他們跟藝術的到來。

剛開始聽了感覺像電影情節一樣,不太真實,直到訪問中途,一輛羅釐開進地里望華小,抬下了一大籮東西,竟是榴槤,香味一點點溢進空氣中。地里望盛產榴槤,這是家長請志工吃的。

“美學教育其實並不在我們主流的教育裡,在小學,主要都是靠課外活動,比如家教協會邀請老師開書法班、美術班。我們必須在草根上做一些工作,才能影響整個藝術環境。下鄉活動以微型小學為主,因為他們的資源缺乏。”

活動費用一日約七八千令吉,含材料費和志工的交通補貼,這些全數由東藝館支付。東藝館是非營利組織,因此下鄉活動主要經費來源是東藝館賣畫、辦展覽的收入,活動場地則由學校提供,如果校方有餘裕,也提供簡單的膳宿。

“我們不敢說我們能做到什麼,畢竟時間很短促,它不是很技術性的課程。我們只是希望孩子在這一天裡可以體驗到藝術的美。”

親手創作陶藝書法樣樣來

志工老師站在教室前方展示剪紙作品,孩子們讚美連連,“嘩,很美啊!”兩三個大人在教室后門探頭探腦,“我孩子今天四點多就起床了,吵著要來學校。”

志工把134位孩子分成四組,每組分別進行書法、彩繪、剪紙和陶藝課,時間到就換班級。攝影課因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已經提前進行,茶藝課則押到當天結束前大家一起上。

“課”其實是方便的說辭,嚴格來說,是“體驗班”。一開始,志工老師會進行五至十分鐘講解,講解該項藝術的概況、工具和進行方式,接下來,孩子們約有五十分鐘時間動手做,嘗試進行各項藝術創作。

走入鄉區齊心推動社區藝術

“我們設計的活動是要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太難、讓他們有挫折感,這樣他們才會有信心去做。”蔡金龍老師說。蔡老師向來在東藝館指導成人剪紙班,這趟前來,他並不親自上陣,而是看看“徒弟”們如何教課,適時給予協助或提點。“當這些活動越來越多,我們也很難每場去跑,年紀也大了,體力不夠,會累。”

這趟活動,東藝館共招募了40位志工,其中不少是東藝館藝術課程的學生。“畢竟是下鄉,有時條件沒那麼好,要睡學校、睡班級。其實,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團隊能有更多體驗,跟環境建立情感連結。當一個人跟這片土地建立了關係,他的作品也才有情感,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創作,我覺得這種體驗對藝術工作者來說是好事情。”立康說。

“現在我們社會的整個環境氛圍很不一樣了,當然也可能是政治關係,我們開始走上街,開始有很多的互動了,大家會走出門口跟社區互動,或者開始注意到一些課題。所以,當我們說我們要做社區藝術或社區教育,為了這片土地而做一些事情,那股凝聚的力量是很大的。社區的發展往往跟社會有很大的聯繫,如何將社區發展成整個社會?這是考驗人民智慧的重要問題。

我們也提供志工培訓和輔導課程,讓志工不只是來奉獻,而是跟大家一起成長。”

看到孩子的興趣與才華

正當志工老師竭盡所能用馬來文跟尼可士講解剪紙,好心的同學插話了:“老師,老師,他會講華語的。”

尼可士的媽媽Sarojini(莎婼吉妮)這時正在教室后門探看兒子的情況。“我家就在附近,走路五分鐘就到學校了。今天我原本是有工作的,故意請假過來看看孩子在做什麼。知道他在學校做什麼、學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嗎?”Sarojini微笑,她不會說華語,她說:“這樣的課程多好。我們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有這樣的課(這時尼可士在剪著一頭熊),我一定會讓他參加。”

這次東藝館會來到地里望,主要是攝影老師劉進漢穿針引線,經校方跟董事、家協討論,認為可行,才促成了這趟“美的種子”播種大會。

黃華瑩副校長表示,在正規課程裡,藝術教育普遍不受重視,地里望的孩子也很少機會接觸藝術,學校老師對這方面也不擅長。

“我們很感恩這次有這樣的機會。看到孩子的作品,我們很驚訝,原來孩子可以做出這些東西。我想藝術教育應該從小紮根,讓孩子有多方面的學習機會,發掘他們的興趣和才華。”黃副校長說。

有一位藍衣人也站在教室后方,他是先前幫忙把榴槤扛下的先生,原來卻是學校的家協主席李俊傑。李俊傑賣糕點,靦腆地表示自己是被大家推選為主席,主要是行動上支持學校的活動,像運動會、懇親會、兒童節等,他們就會過來幫忙,大至票務,小至排桌子、搬榴槤等各種雜事,都包上身。他若有所思,眼神示意其中一個孩子的方向,“今天可以靜靜坐著,平時他是很好動的。”

不禁想起立康的話,藝術教育其實也是在建立大家的凝聚感。當現代人越來越忙碌,照顧自己甚且費心,“愛”也漸漸隱而不現。透過單純的藝術,我們才又重新走進人群,站在一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