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茵:古蹟保育的作用

北賴老街場巴剎“1938年新路頭萬山”古老牌坊,以及擁有近80年歷史的另5座建築物,上個月被發展商硬闖拆毀。由于筆者對這座古蹟並沒有共同記憶,認為發展是硬道理,所以當時並沒有不以為然。

本月因採訪需要而出席檳州古蹟信託會在北海火車站舉辦的“威省故事–大山腳的發源與轉型”系列講座。縱觀講座全場,不少公司代表受邀出席講座,或許和我一樣,希望能從中獲取更多相關資訊或訊息。

其實講座過程就如同回到中學時期,上了一堂枯燥的歷史課,但讓我這個外地人對大山腳的歷史發展演變,有了初步了解。歷史講座提供了學術性與邏輯性資料,但似乎缺乏趣味性及形象性。投影片段一幕幕的英文字與數據,讓人有點昏昏欲睡。

反倒是室外大廳的八角形座椅,在我腦海不斷盤旋,外地人在異鄉巧遇一張椅子,讓我重溫兒時的記憶。

自從2010年,怡保火車站的雙軌電動火車服務開跑后,除了留下英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外觀,月台上的外觀都已改變。長大后,曾經如此親近的月台,卻必須買票后才能踏入,八角形座椅已消失,換上複合型金屬材質的長椅。

當我見到這幾張木質的八角形座椅,心中突然浮起很多疑問。這會不會是小時候在火車站坐過的那張座椅?為什么會在這里?還是整個馬來西亞的火車站在英殖民時期都是用這種座椅?

透過這張椅子,讓我瞬間明白,原來保留古蹟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有形的歷史接觸點,喚起人們的記憶,對過去產生興趣與疑問,以及追尋歷史的動力。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