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中醫藥系列 第1期.概況篇 建發1943年落戶茨廠街 大馬中醫藥濟世逾百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馬中醫藥系列 第1期.概況篇 建發1943年落戶茨廠街 大馬中醫藥濟世逾百年

報導:許雅玲
圖:盧淑敏、本報資料中心



中藥,跟著華人足跡,飄洋過海到南洋。

中藥店在大馬出現后,大部分的中藥店,都有駐診中醫,都是來自中國。

1970年代,可說是大馬中藥店的分水嶺:中國改革開放,馬中正式建交,中藥材可以直接從中國進口,大馬人也可到中國唸中醫課。



中醫人才濟濟,中藥材供應無阻,中醫藥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今天,大馬有逾6千多間中藥店、大約1萬2千名中醫師,包括針灸師和治療師。

下午3點過后,走進茨廠街,想依循古早老中藥店氣味,找尋歷史悠久的建發藥行,但遍尋不獲。原來,建發被遮擋在琳瑯滿目的攤位之后。

建發第二代掌舵人吳子日,來自中醫世家:已故的祖父,師從父親習醫,在動盪的年代,為了追求美好生活,遠渡來到南洋,選擇在萬撓的叻思落腳,開設藥店。

“父親吳建榜,經商興趣較大,年輕時,便到茨廠街打工,擺設攤位。1943年,父親和叔叔才開設建發藥行。我記得,那時,茨廠街共有14間中藥店。”吳子日說。

獨立前,學西醫的人不多,獨立后,西醫西藥才慢慢被引進大馬。當其時,沒有特別區分中藥店或西藥店,買藥就去藥店。

吳子日披露,“老爸告訴我:1940至50年代,余仁生是最大的中藥分銷商,直接從香港引進中藥材。”

根據余仁生官方資料:當時鴉片泛濫成災,錫礦工人長期藉鴉片逃避艱苦工作和惡劣環境。(創辦人)余廣,決心以中藥解救礦工,1879年在務邊開設第一家店鋪,售賣礦工日常所需的物品,包括中藥。

那時,西藥的分銷商仍不多,建發,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中西藥分銷商。來到1960年代,建發累積足夠人脈網絡,開始進口從中國轉香港的成藥,包括“家家有一瓶”的保濟丸。

進口從中國轉香港的成藥

實際上,獨立前后,大馬已有醫藥法令,規定中藥店不能售賣西藥。只不過,藥劑師不夠,法令沒被執行。很快地,大馬開始栽培出很多藥劑師,中藥和西藥,算是正式分家。

中藥商人吳建榜,覺察到西藥對藥業的影響,鼓勵兒子到英國修讀藥劑系。1980年,吳子日考取英國皇家藥劑師資格,13年后,因為想知道自小接觸的“中醫到底是什么東西”,考取大馬中醫學院本科文憑,成為具有中醫師資格的西藥商人。

“想要成為有效的中醫師,要花很多時間和努力。飯碗還是在西藥,不能花很多時間在中醫。我是一畢業就退休的中醫師,在吉隆坡中醫學院教西醫。”吳子日說。

今天,建發由三部分組成:左邊,吳子日負責的西藥部,右邊則是父親傳承下來的中藥部,后半部則是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輪流駐診的門診部。

為了學生教學不計辛苦

政府有意讓8間私立大學,包括:國際醫藥大學(IMU)、南方大學學院、拉曼大學、英迪大學等,設立中醫系,取代8間民辦中醫學院。

同時,政府提高中醫入學門檻:最低擁有大馬教育文憑的理科生,以及英語優等(大馬教育文憑生須先讀一年基礎班)。

“很多家境貧困,沒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通過中醫教育,獲得發展機會:白天工作,晚上念醫;還有上了年紀人士,通過學習中醫,幫助自己和別人。”吳子日說。

法令抓得太緊,便扼殺這些有潛質在未來成為優秀中醫的人才。

在吉隆坡中醫學院教導西醫的吳子日坦言,”中醫學院的課程,並非付了學費便能結業,5年間,學生要通過許多考試。我們這些老師,白天工作已辛苦,晚上還要來教書,都是衝著學生的志願,不為錢,只為一個爽字。”

大馬的中醫教育,應該以開放形式來營運,即是:不設門檻。

法令嚴苛扼殺中醫師

談起大馬中醫藥現況,不得不提讓中醫藥界人士覺得沉重的“2013年傳統輔助醫藥法令”。

在此法令下:只有合格中醫師可以為顧客診病開方。民辦中醫藥學院,須通過申請私立大專註冊,以及獲得大馬學術資格鑒定機構(MQA)認證;方可開辦文憑或以上資格的課程。

原本,至少8間中醫學院,每年培訓約200名中醫人才。

法令通過的2年內,8間中醫學院因不符MQA認證,無法招生。多數學院選擇結業,僅剩吉隆坡中醫學院,仍努力去獲得認證。

吳子日嘆氣說道:”政府管制中醫資格是好事。實際上,1997年,大馬中醫學院的老師,還有不同屆的畢業生,一起創辦吉隆坡中醫學院,也是為了自我規範,杜絕江湖術士,看了幾本書便來行醫詐騙。”

法令太嚴苛,扼殺了有潛質中醫師的“誕生”。

失去老顧客衝擊生意

過去,中醫師會在家裡種草藥、製作草藥,還有看病和售藥,都是一腳踢。

隨著時代演進,以及政策改革,中醫藥變得更精細:中醫師看病,中藥師抓藥,中藥店不能售賣西藥 ,GMP藥廠製藥,中醫入學門檻提高、不獲政府認證的中醫學院無法招生。

究竟,中醫藥的種種變化,對建發帶來怎樣的衝擊?

在建發,洋人、友族很自然地走進來:老闆,我要買成藥。老主顧在櫃檯前,和老闆說長訴短:手腳乏力;還有籃球學院的帥小伙,拖曳腳步到門診部,看治腳踝扭傷……生意相當紅火。

“建發,做到我退休,便光榮退役。”吳子日說:“現在的茨廠街,華人居民統統搬遷到花園住宅,剩下來的,只有遊客和外勞。”

中藥店的存活,靠的是回頭客,失去了老顧客,迎來面孔不同的遊客,這對生意衝擊更大。

吳子日語調無奈地說:“遊客只是購買傷風咳嗽,或者消化不良的成藥。藥店要怎么存活?”

目前,茨廠街剩下3間中藥店,建發是碩果僅存的老店,其他兩間中藥店,是在后期才開設。

【2013年傳統輔助醫藥法令】

背景資料

2012年12月3日,傳統與輔助醫藥法令草案,在國會正式通過

2013年2月8日,《2013 年傳統及輔助醫藥法令》在憲報上頒佈,涵蓋6大執業領域:馬來、中國及印度傳統醫藥,以及順勢療法、輔助藥物和伊斯蘭醫學實踐。

實施日期:待定

目的

– 規範及專業化

– 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 提高執業者技能

– 便于推廣科研和信息收集

– 有序納入國家衛生系統

部分內容

◆關于註冊和執業

傳統醫師,無論是否大學畢業,只要通過衛生部成立的理事會(包括3個華人機構:大馬醫總、大馬醫藥總會及大馬中醫師總會)註冊,並且到指定醫院接受一年實習及考核,通過了便可得到行醫執照。

◆無註冊執業

初犯:罰款不超過3萬令吉,或監禁不超過2年,或兩者兼施

再犯:罰款不超過5萬令吉,或監禁不超過3年,或兩者兼施

法庭可以指示,(1)委員會把相關資料記錄在案;(2)此人在他被定罪的日期計起,2年期限內,不得申請註冊。

◆關于醫療器械的使用

註冊執業者必須遵守2012年以來器械法令(第737法令)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