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賣雞取歌

特約:張吉安

“靈雞,靈雞,你系玉皇太子,貶落凡間做雄雞,一到時辰高聲啼,我今開喉唱賣雞,伏牛勇士作話題……”

民歌流傳於世間,寓教於樂,言語成歌,抒懷為主,敘事為輔,字裡行間揭示生活裡的理想、夢想與想像,恰恰反映當代人在現實的存在自語,在未知的境遇裡傳達慰藉,宣洩激情。

自古往昔,在華人民間信仰的儀式中,適應於心理需求下,縱觀社會存在著不公不平的現象,貧富懸殊的階級,再加上自然災害事故侵襲,導致人類對未來的茫然,繼而用誦歌鋪陳人與神明對話的中介。

“賣雞調”流傳於廣東珠江三角洲的開平和台山一帶,屬於羽調式的祈神念歌,以四邑方言為基礎,具有“預言與神諭”的功能。到開平水口鎮探訪一位民歌傳承人張巨山老師,有幸聽他一邊吆喝、一邊解說這類尚存的神功曲藝,一口濃郁的地域方言,凸顯了諧趣的調性。根據張巨山的口述,在他兒時記憶的60年代之前,“賣雞調”在村落裡是無處不在的,平日無論是婚喪喜慶,都可以聽見這種老鄉音此起彼落。不過,“賣雞調”並不是常人都可以隨口哼唱的,起初是由 “喃無佬”(道士)在主人家前擺齊神案祭壇時,念唱的一種祭典道詞,俗稱為“雞頭”,往往跟儀式登場的“牲祭”聯為一體的。首先,“喃無佬”將一隻活雞倒掛在青竹竿上繞場卜卦,儀式的最後將雞隻宰殺了,擺放在神案上,故也有人稱為“殺雞腔”。

張老師說,後來“革命分子”將這種民間祭祀行為歸咎為“迷信封建”,一聲令下,原生態的草根習俗遭連根拔起,“賣雞調”的聲腔和格式索性被移植到新民歌演繹,禁止祀神,僅供娛興,保留了幾個“雞頭”為曲藝的正文或引子,而唱正文時不再像以往那樣每句都得運腔,可以問字取音,即興和唱,內容可自由分段,唯嚴謹要求每句唱詞尾字必須押韻,每段尾字要用下平聲,拉腔過門之後再接下一段。

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平三埠的民間藝人順應“改革”時局,混合了開平和台山的“賣雞調”再創出另外一種小曲兒叫“小賣雞”,標榜著短小精準,歌詞莊重,四句為一首的樣板歌,在當時學校、農村、官方單位的擴音器播放,傳播政治口號、標語、晨呼等,換句話概括,此時“賣雞調”的原生態正式披上了一件紅圍巾。

【廣東民歌】黑膠唱片.1950年代

【繡花歌.賣雞調】歌詞選段:

列位齊坐下,恭賀娘子你繡花

紅線綠線繡成畫,連時繡出幾繁華

繡成水面開蓮花,寶鴨穿蓮真精雅

繡出蟠桃唔係假,繡成牡丹果無暇

繡出黃鶯穿樹下,繡出福鼠襯雲霞

繡個將軍騎白馬,繡個獅子露銀牙

娘女真手巧,樣樣繡到頭

桃紅柳綠真秀茂,金鳳展翅顯雲頭

繡出銀龍舞起爪……

【開平民歌】唱片專輯.2012年出版

【懶婆娘·賣雞調】歌詞選段:

靈雞呀,靈呀雞

請你莫亂啼,三陵啼雞公

頭頂紅纓帽,全身穿起大紅袍

木魚聲聲打得響,我來唱唱懶婆娘

佢一世做人冇想像,日日睡到日上三桿見太陽

頭唔梳來臉洗唔淨,白衫著成黑衫祥

水缸時常冇滴水,灶頭蚊仔排成隊

該久未曾見佢打掃庭廚

穿屋又穿巷,吃飽三餐門口望

時常望著賣麻糖,聽見個鑼仔叮叮噹……

【伏牛勇士.賣雞調】歌詞選段:

靈雞,靈雞,你系玉皇太子,

貶落凡間做雄雞,一到時辰高聲啼

我今開喉唱賣雞,伏牛勇士作話題

天剛收起霧,陽光滿地鋪

將近吃飯個時途,耕牛淘齊塘基末出田土

五豐村有只未閹割的大牛牯

打脫鼻繩隨地拖

岳起個牛頭好似條白莖芋

見牛就鬥惡過生老虎

比佢斗倒一隻牛母

斗穿個牛肚,又去鬥牛牯!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