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佩勛:大媽買菜
數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人們予以不同名堂與身分后,才變得有意義。
一名擔任證券研究分析員的講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解說各項財經術語,包括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業績報告內的會計用詞。
在解說近兩個小時后,他宣告:其實這些對你們的投資都沒有幫助,很抱歉折磨了你們兩個小時。
此言一出,成功換來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哈?你是分析員竟然也這么說?那投資者過去看的分析報告,不都白看了?
言之過重了。分析報告絕對有其可取之處,其中很多是分析員熬夜分析、解剖后趕出來的;尤其上市公司的業績報表更隱藏了許多訊息,唯有明白箇中利害關係的分析員在解讀分拆出來后,才能得出相對準確與“乾淨”的業績。
這名講師的意思是說,就算你們了解、掌握了這些會計用詞與數字,但投資不能單靠這些數字,還要看很多其他因素。
你不能否認,很多時候投資是要看運氣的,如果剛好遇到天災人禍,或監管單位空降政策攔阻等,就算做了再多功課、再怎么了解投資目標和相關領域,也是枉然。
看看中國股市,本益比(PE,指股價和每股盈余的比率,用以評估股價是否處于合理水平)上百倍的股票,也有人在買。換在大馬股市,本益比20、30倍就已經很貴了。
在歷經牛市大漲后,中國股市上兩個禮拜跌到散戶臉青青,在政府推出激進救市舉措后,這禮拜卻已經一度領漲區域股市了;沒有理智與合理分析可言。
馬股沉淪多時,有心入市的散戶可能很著急:到底該不該進場?到底谷底到了嗎?但答案絕對是主觀的。如果你觀察某股項多時、蠢蠢欲動多時,加之不是小股炒股的話,或許現在是進場時機,反正都心動多時,現在買總比它反彈了才來追高。
如果你想效法中國大媽般進場掃貨,那馬股可能不是適合的菜市場。最重要的,是馬股出現重手筆救市者的幾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