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主導的六國(美英法中俄加上德國)和伊朗核子危機會談達致協議后,有人稱讚美國奧巴馬總統是“和平締造者”,但也有人指他是“綏靖主義者”,指他為了在歷史上留名,而不借故息伊朗。
但奧巴馬卻提起四十多年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問中國的事,他說紀辛格的訪問為美國帶來了重要的戰略利益。
在伊朗核子問題上,美國原本是堅持伊朗必須放棄所有核子變劃,但協議只限定伊朗在15年內必須減少核子活動,並沒有規定伊朗必須完全放棄核子計劃,批評者擔心伊朗在期限過后,可能製造核武。
伊朗的事件也使人想起20多年前美國和朝鮮的遭遇,當年,朝鮮從已用過的核子燃料棒裡抽取了一批原料,專家相信這批原料,假如再加工,便可製成可以製造5到6枚原子彈的鈽原料。
伊朗與朝鮮不同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朝鮮威脅要製造核武的動作主要是要挑釁它的勁敵美國,果然美國便恫言要炸毀朝鮮的核子反應爐,但結果是美國和朝鮮達致了1994年美朝框架協議。
朝鮮在協議下同意凍結核武計劃,以換取兩台用電力發動動的輕水反應爐。
但后來卻証明協議無法阻止朝鮮秘密研發核武,朝鮮也終于在2006年試爆了它的第一枚原子彈。美國沒有轟炸朝鮮核設施,顯得多么無可奈何!
現在看回伊朗,有人擔心15年后伊朗很可能開始研發核武,誓要成為西亞的強權,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出現?
分析家認為伊朗和朝鮮的情況有天壤之別,他們認為美國這次有更大機會成功促使伊朗不會製造核武。
他們指出,當年的美朝框架協議只有四頁,沒有其他限制規定。協議也沒有規定萬一朝鮮不遵守協議時,美國可以強制執行。
伊朗協議和附加條款厚達150頁,仔細列明更嚴格的核查程序,阻止伊朗進行核子活動的技術步驟,以及逐步解除制裁的程序等。美國顯然巳吸取朝鮮教訓。
不過, 這都是期限內的規定,期限過后,伊朗會不會堅持它不會成為核武國的原則,則沒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