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冷戰中的中美關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冷戰中的中美關係

★寄自廈門



2014年9月是中美建交35週年,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中國。他是中美建交的奠定者,在1978年12月15日宣佈華盛頓與北京建交,開啟了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的歷程。然而去年卡特訪中,中國官方採取了低調處理,沒有期待中的熱烈,引起了美國知華派的關切,認為中美關係進入關鍵的改變期。

最近的中國股災,產生了大量的短評以及流傳在網絡上的文章。這些文章也暗指股災的發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基金投資以套利的投機活動造成。你會很驚訝,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談論“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類意識形態語言依舊流行于坊間。當然倒過來說,在意識形態的另一端,社會主義中國也是亡美國之心不死。一旦進入非黑即白的,誰要亡誰的論調,所有有關美國重返亞太以及中國崛起威脅論,都得到了解釋。

新冷戰史研究的啟發



中美建交是冷戰時期影響國際局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中美關係建交的首十年,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惡化,中美在和緩建立戰略合作的關係中渡過。學界意識到中美建交對于促成冷戰結束有重大意義。這些觀點都是近20年來,新冷戰史研究帶來的啟發。過往對于冷戰的起源問題,常以到底美國還是蘇聯是始作俑者作為研究主軸。新冷戰史的研究重新界定了過往我們的認知,指出冷戰是美蘇互動的結果,沒有單方面可以發動冷戰。同樣的情況,冷戰亞洲的格局也是中美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所以是對抗引起了遏制,而不是遏制引起了對抗。這個歷史經驗的總結,對我們重新解讀當代的中美關係是重要的。

傅高義形容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場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的過程。而這些星星之火中,最耀眼的是鄧小平1979年訪美。鄧小平訪美之行取得的成功,歸功于兩國領袖高度的互信。當鄧小平代表團的專機在機場起飛之際,美國記者為這場訪問做了一個總結。記者現場報導指出,鄧小平要回去“長征”了,而美國將成為他的后勤保證。美國的態度,從對毛澤東長征時產生猜忌,到對鄧小平“長征”積極支持,提供了中國在改革開放時,外部和平的保障。正是在這樣的中美關係緩和的10年背景下,中國在冷戰時期可以開啟改革開放與快速發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