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修復一年 清朝古畫重現光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修復一年 清朝古畫重現光明

報導:方俊心
圖:陳梓健、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提供



國內不乏書畫愛好者,但正確收藏與修復的方式未成主流。尤其我國地屬高溫多雨的赤道型氣候,不重視這方面的知識,無異于把珍藏品棄若敝屣。

吉隆坡東方人文藝術館及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合辦《如故》字畫修復展覽。一幅繪于清朝1877年的人物水墨畫幾經行旅,如今終于重現昔日光輝。

莉莉的父親剛過世不久,有天,莉莉驀地想起雜物房裡好像還收著一幅父親的水墨畫。她跑進雜物房,果真在水桶裡抽出一個捲軸,用報紙包裹著,打開一看,痛心得只差沒喊出聲來。報紙的油墨不知什麼時候已印到畫上去,還附送圈圈的水痕,蟲子啃噬的洞和壁虎大便。



有些事物我們希望它不變,最好跟從前一模一樣,卻不知道原來我們失當的保存已給它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一年前,東藝館承借了一幅清朝水墨人物畫。除了歲月以外,水、蟲子和人也都在這幅畫留下痕跡,使整幅畫看起來相當破舊,對畫意的閱讀與鑑賞造成嚴重的干擾。【注1】東藝館遂把此畫送到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進行修復,經過一年的時間,如今這幅畫已回到馬來西亞,懸掛在東藝館的牆面上,向眾人展示它這趟行旅的成果。

展覽取名《如故》,在畫、人與時間之間,牽起了一條綿亙數千里的曲線,曲曲折折地述說關于美和文化的故事。

【注1】摘自《為“如故”而作》,林煥盛老師。

大馬高溫潮濕不宜收藏書畫

東藝館常年展示與收藏藝術作品,“在收藏的過程裡,我們發現收藏也需要有方法,”許斗達說。他是東藝館副館長,亦是此次《如故》書畫修復展策展人。

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學問,然而這一塊知識在國內正好罅漏,很多人家中都有收藏書畫,但卻未必知道正確的收藏方法。“妳去問問看,可能很多人家裡的書畫都是用舊報紙包著。”

馬來西亞的天氣其實不具備收藏書畫的先天優勢,“我們適合收茶,收古琴,但是書畫的話,很容易就會長黴菌,蟲害也特別厲害,因為太潮濕。”猛烈的陽光(高溫)還會使紙張纖維易乾、變脆,最終破碎不堪。

因此不當的收藏方式,絕對會對作品造成無以復加的傷害,從投資角度來說,這是金錢虧損,從文化意義而言,損失也難以計量。沒有了一幅畫,意味著這幅畫從此消失在世上,再也無法複製。

還原郊道攜驢大工程

當這幅水墨畫送到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修復團隊最先做的事情便是診斷,像醫生為病人看病一樣,先診斷出這幅畫的問題。

“書畫作品的損傷情形,往往述說著它所經歷過許多嚴厲的待遇。”團隊技術指導林煥盛老師在《為“如故”而作》中如此寫道。林老師曾在日本京都宇佐美松鶴堂接受嚴格的文化財【注2】修理訓練,新進人員要能夠獨立作業,至少需要十年光陰。

經團隊考據,這幅水墨畫原是光緒丁丑年(1877)潮州籍畫家吳凌(1831~1913)的作品,“主僕兩人攜驢于郊道,主人駐足回眸,僮僕回頭往后吆喝,傳神地點出后有來者,同行有人,並不孤單的安排。這對飄洋過海,異地打拼的華僑,是何等溫暖的鼓舞。”【注3】

診斷結果,這幅畫受氣候與保存不良的環境影響,出現了大量霉斑、水漬,也嚴重黃化;此外還遭蟲蛀,有蟲子遺留下的排泄物。畫面下方紙纖維粉碎弱化,另外因捲收太久,畫的天桿和地桿斷裂或磨損。而最慘不忍睹的,是畫上殘存了非常多前次修復不當留下的補紙,使畫面斑駁不堪,難以閱讀與鑑賞。

【注2】文化財:簡要言之,具有考古或民族學價值的文化、學術、歷史等人文領域,以及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等自然遺產,都包含在日本對“文化財”的定義裡。

【注3】摘自《為“如故”而作》,林煥盛老師。

整舊,不是翻新…

許斗達開玩笑,不知道當修復團隊看到這幅作品時,是否覺得被惡整,竟然把一幅如此“慘烈”的畫送給他們修復。經協商后,修復須價1萬5000令吉。

“整舊如舊”是本次的修復概念,意即務求盡量讓作品恢復它原本的樣子,延長它的壽命而不是翻新。“林煥盛老師受日本文化觀念的影響,修復時會盡量找回原本的材料,比如紙張,一定要找回接近的紙色和紙質,把它補回去。”光是從這小細節,我們就可一窺修復過程耗時且耗神的一面。

我國有許多建築從英殖民時期之前就存在,這些年,順應保存歷史與文化的觀念,華人社會中掀起了一陣修復潮,同時爭議也未曾間斷:到底要修得跟之前一模一樣,還是翻新它,讓它更富麗堂皇些?

“民間有民間的態度,民間當然是希望金碧輝煌,如果修完了跟之前的一樣破爛,那他們可能會覺得幹嘛修呢?保佑我的祖先,當然是希望讓他更好一些。

但是如果從專業的,或文化遺產的角度,會覺得東西一定是慢慢消失的,像佛教說成住壞空,那我們只是盡量看怎麼做讓它延遲一點(消殞),還有努力保持那個狀態,讓它流傳下去。”

戀舊,實物的溫度

因為這樣的觀點,所以即使非花錢不可,東藝館還是願意把心思投注在這件事情上。“一方面是我跟林老師一見如故,一方面是帶出‘整舊如舊’的修復觀點,所以這次展覽取名《如故》。”

對于這個取名,林老師也十分讚賞,“《如故》說服了我,合辦這場難得的展覽。中國傳統書畫作品的收藏就像臍帶,延續著海外華僑與母文化之間的關係。后人用心將這些書畫作品保存下來,舊時舊地的關係才得以彰顯。《如故》道盡了這層因緣。”【注4】

也許有人還是不理解,今天是科技時代了,數碼化不就行了嗎?

首先,作品因擔負著時代意義,所以不管是在文化或審美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希望可以保留下來,讓子子孫孫都知道我們這一代是怎麼看待事物,我們共同認同的美是怎麼樣的。”

進一步說,實物擁有自己的記憶和情感,“從理性角度來說,scan了就OK啊,舊的、壞的當然丟掉就算了,但是,不要忘記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的感性部分。這是非常個人的東西,就等于你在看照片,跟你碰實物,兩件事情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既然我們可以看投影片,為什麼還要特地去羅浮宮、博物館看實物呢?”

數碼越來越重要,這是無可否認的觀點,“只是,我不知道,是比較戀舊嗎?我們還是希望有個實物可以觸碰,可以看,而不是全部都是數碼的東西。實物是有溫度、重量、質感的,數碼的東西最后畢竟只是1010【注5】。

所以我不太清楚這個部分究竟是跟戀舊有關嗎?還是我們人類還有另外一個部分,就是感性的部分,我們還是想要真正可以觸碰的,感覺到的東西?因為到最后,數碼再怎麼真實都好,很奇怪,人的眼睛就是有辦法分辨他跟實物的不同,產生某些失落的情感。”

【注4】摘自《為“如故”而作》,林煥盛老師著。

【注5】1010:代指電腦語言。

《如故》東方人文藝術館書畫修復展OACA Conservation & Restoration Exhibition

日期:19/7~9/8/2015

時間:11am~7pm

地點:東方人文藝術館 Hall 1 (1st Floor)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