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影 顾左右:妖言补漏
《捉妖记》中国上映,短短4天就创下约3亿4400万令吉的票房。大家知道,中国有不少烂片竟卖大钱的惯例,而《捉妖记》虽然不至于沦为劣等货色,可是硬指它为佳片也没有必要。本片抢镜头的角色是王子妖娃,只是出镜一多,新鲜感顿失,便开始有点在装可爱了。
当然,它的成绩未能更好,或许要考虑及一个原因,即本来的男主角柯震东呼麻,被迫换角成了井柏然之惨状。重拍救火,制作公司额外“补水”注入约1亿7200万令吉。说要考虑,实在是有时补拍,拥有了较多创作冷静期和距离感,使到有些受害片子反而可能因祸得福,不见得一定比原版差。
听说该片老板有意等电影快下档时,要去申请柯震东版《捉妖记》上映,计划同1部不同版赚2次。对此例很感兴趣,在电影教学上而言,观赏两个版本,将有许多对比研究上的可能性,有助打破某些创作迷思,例如补拍总被认为远逊于原版等。
因此,不止希望有两个版本上映,更希望有两个版本的数码影音光碟在市场推出,以供个案检阅。
除此,《捉妖记》还有点可以留意的,乃它于对白上的新实践。不能说是创作,因为这种做法早在其他西片出现过了,只是一直未在华语片里大量有规划亮相而已。
对了,指的是片中妖怪“异国”语言的运用。华片中,最大胆的对白采用方法,不外乎方言、外语,以及华语夹杂在一起。而容许不世存的对白在片中大肆现身,西片中最著名的成功例子非《魔戒》系列莫属。然而,它也并非始作俑者,若没弄错,史丹利古柏力克执导的未来科幻片《发条橙》(The Clockwork Orange)就比它更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