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迟暮新村──19哩重组新村(下篇) “我是19哩人!” 简单的介绍 蕴藏着归宿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零秘密.迟暮新村──19哩重组新村(下篇) “我是19哩人!” 简单的介绍 蕴藏着归宿

报导/摄影:陈韦菘
一代人述说著一段历史,一个新村的发展,有着两代人的故事,走向没落及拆毁命运的新村,留下的却是上一代居民的情感与回忆。



(古来27日讯)在发展洪流下,古来19哩褪去昔日繁华,如同粉妆斑剥的迟暮美人,渐渐被遗忘,唯老居民依旧习惯以“我是19哩人!”自居,觉得那是一种归宿!

19哩城市发展的演变下,至今已被官方命名为大古来,初期,人人习惯称此此村为19哩或19碑(Bi)。

由于当年在19哩落脚的华裔都是客家人,所以19碑的“碑”在客家话的读音为“Bi”,老一辈都是这么叫19碑(Bi)。



大古来19哩重组新村村长冯毅生指出,大古来此名是在后期八十至九十年代间所产生,因当时出现了大古来花园新社区(现大众银行后面)。

“大古来花园就坐落在19哩的对面,以联邦大道一路之隔,后来整个范围都被归纳命名为大古来。”

只剩老村民居住

冯毅生指出,有的人会称这片范围为大古来,但多数的古来人还是唤作19哩,老一辈则是不改口叫19碑(Bi)。

“我是19哩人!”也就成了当地居民自我介绍用语,这句话不但蕴藏着一份情感,更是对自己的身分的认同。

冯毅生指出,19哩重组新村是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渐渐形成,并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繁荣兴旺。

他指出,当时的繁荣景象可媲美古来大街,甚至各行各业在此地扎根驻厂开店,让19哩热闹非凡,到处都是车水马龙。

他透露,此情此景已不复在,如今的19哩重组新村更在发展洪流,成为古来多个新村中,首当其冲面临淘汰、拆毁,甚至消失的命运。

“现在只剩一些老村民因无法切割50年的乡村情,还留在此地居住生活,大部分的居民早已外迁。”

天未亮提灯割胶谋生

古来各个地段还未发展前,各地都耸立著一排排的橡胶树,而当时大部分的19哩人,天未亮就提着灯,拿着胶桶及胶刀,到橡胶园开工谋生。

单是围绕19哩的两大橡胶园就占地1万3000多亩,所以割胶就成了19哩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当初割胶工人多,都是天未亮就开工,所以开档兜售经济粉,也就成了新兴行业,当时的经济粉只需要10仙,就能吃饱再开工。

曾庆新指出,后期因新元兑换马币高,年轻一辈也就开始到新加坡谋生,当时早上的经济粉还是非常热销,但如今人潮已大不如前。

历史背景
印商人分割土地变卖华裔

坊间相传,五十年代时,19哩范围从现在蚬壳油站(Shell)到马石油(Petronas)逾1公里长的地段,都是属于来自印度的商人拥有。

印度商人在五十年代末把地段分割成约20块,再卖给当地的华商,分别由大约15个地主购入。

华裔地主被称为大地主,后来就在土地上兴建商店及木屋,再分别把屋子和商店卖给村民,当时木屋的价格在3000令吉,店屋则是3500令吉或以上。

19哩重组新村最早兴建就是中间部分,分别被不同地主收购,分割成1巷到6巷,近200户村民居住于此,其他地段则在后期被发展成新社区或商店区。

据村民了解,当时某些地段房屋买卖合约,有详细列明是卖屋没卖地,所以土地拥有权并没有分割,仍然是属于大地主。

冯毅生指出,村民在19哩也相安无事居住生活有50年,直到近年才有大地主回收土地的消息,也让村民感到非常不安。

曾以华裔为主
被视第10新村

马来西亚新村之所以形成,原委须追溯到四十年代二战日军撤退后,当年英殖民政府在紧急法令,为了防止马共渗透,将华人群居在一居处,所以新村具华人文化特色和象征。

当中,古来再也县内就有9个新村,分别是士乃新村、古来新村、沙令新村、士年纳新村、武吉峇都新村、亚逸文满新村、新港新村、加拉巴沙威新村及泗隆新村。

至于19哩重组村是在后来某种特殊情况下形成,曾经以华人群居为主,所以古来人也将之视为县内第10个新村,称重组新村!

自立消防队助灭火

火患频传,民间自动自发成立“消防队”!

大古来志愿消防队是于1996年成立,当时因为古来地区常发生火患,再加上消拯人员不足,曾庆新就提议组织团队,全力协助当局灭火工作。

该队联络官许良光指出,当年村长一心为民服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此团,如今组织壮大已有40多名成员,大家轮流协助各地区的灭火工作。

他透露,2012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是他与团队此生难忘的一夜,原本在他家举办烧烤会,却接到19哩拉也路店屋着火,大伙立刻赶去援助。

“当晚无情大火狠狠地将4店屋燃烧殆尽,灭火工作也用了3个小时。”

成立佛学会

龙蛇混杂之地,竟出了个佛学会!

古来佛学会于1988年成立,在古来地区的社团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现任主席余伟胜曾住在19哩重组新村3巷,如今致力推广佛学及教育工作。

他指出,当年佛学会创办人陈茶在5巷独自研修佛法,后来就在邻里之间传开,并有越来越多人参与,机缘巧合下就此成立。

余伟胜指出,每年卫塞节的花车游行也是重点项目之一,更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

他透露,早期19哩也是私会党聚集之地,19哩人也较抗拒外人,所以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对于佛学会诞生地就在19哩,也有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并应验了“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的意义。”

花园住宅区80年代起竖立

19哩曾迅速发展,除了重组新村,花园住宅区也如雨后春笋般设立!

19哩面积范围广阔,当初被印度商人分割多段售给不同的华裔地主,如今除了1巷到6巷的9哩重组新村的范围,其实也有着其他的花园住宅区,大部分都是在八十年代后成立。

基于住宅区沿着古来河兴建而成,所以早期居民也受大雨影响入侵家园,问题多次发生,日后也获得改善。

冯毅生指出,土地被分割变卖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花园住宅区,包括竹园、富贵花园、大庆花园等,各个地段也有着不同的发展。

他指出,19哩重组新村1巷则是最早被大地主回收的地段,后来遭遇97金融风暴,1巷发展就被搁置至今。

他说,如今除了大庆花园地段的商业区较有人潮,其他地段皆因村民外迁,人气已大不如前。

古来河村民童年回忆

19哩一边面向着联邦大道,另一边则向着古来河及火车路,在没有游乐公园的情况下,过去清澈的古来河也是小伙伴们,嬉戏玩乐的地方。

大约1969年,古来河曾因大雨发生大水灾,造成每一巷都水涨高船,也来不及搬开家庭用品及家私,所以造成很大的损失。

当年还是幼小的曾竹先(47岁,书法老师)及古来佛学会主席余伟胜(47岁)仍然记得这段往事。

曾竹先透露,水灾发生时许多小鱼划过脚边,当中也有许多美丽的金鱼,相信鱼场内的鱼只受到水灾影响,被冲到各个巷子。

余伟胜指出,基于5巷有个小河在雨后水涨,所以容易造成易积水或水灾,而那次的水灾的确记忆犹新。

他们忆起小时候,到河边抓沙虫、钓鱼、抓蝌蚪等活动,伴着他们的年少时光成长。

书法世家扬名外州

19哩有着一户书法世家,在推动书艺文化上也有不少的功劳,更栽培了无数的学生。

77岁的曾河中(退休书法老师)在19哩有间脚车店,20多岁时因对书法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开始与朋友研究书法书艺,后来参加全国大赛,也把奖杯捧回家。

47岁的曾竹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古来县内华小教书法,如今也写得一手好字,栽培了不少学生。

曾河中现在还会坐在3巷的店门前,挥笔提字度过午后休闲时光,两父子新年前也会在夜市摆档口,提新年祝福语增添气氛。

曾河中的子女和孙子也在书法书艺的熏陶下,个个都能写出一手好字,而古来书法书艺在外州也颇有名气,出生书法世家的他们,也感到欣慰。

当年繁华媲美大街

19哩曾是古来地区的“经济命脉”。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19哩热闹情景可媲美大街,就业机会多,也可说是古来地区的“经济命脉”。

从19哩重组新村村长冯毅生、古来新村村长曾庆新和村民口中得知,当年来自新加坡的崇侨银行是最早在19哩落脚,后期也有大华银行及大众银行进驻,直到现在还在同个地点。

这也证明,当年19哩可说是古来区的金融中心。

曾庆新透露,他自小就是在19哩长大,并和家人住在5巷,当时除了金融业发达,甚至附近也有制造厂。

“早年的19哩有养猪场、渔场、皮包制造厂、藤厂及树胶提炼厂等,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就业机会。”

他说,当时临近的古来新村村民也会到19哩寻找谋生机会,可见当时19哩在古来经济上,占了重要位置。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