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遲暮新村──19哩重組新村(下篇) “我是19哩人!” 簡單的介紹 蘊藏著歸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遲暮新村──19哩重組新村(下篇) “我是19哩人!” 簡單的介紹 蘊藏著歸宿

報導/攝影:陳韋菘
一代人述說著一段歷史,一個新村的發展,有著兩代人的故事,走向沒落及拆毀命運的新村,留下的卻是上一代居民的情感與回憶。



(古來27日訊)在發展洪流下,古來19哩褪去昔日繁華,如同粉妝斑剝的遲暮美人,漸漸被遺忘,唯老居民依舊習慣以“我是19哩人!”自居,覺得那是一種歸宿!

19哩城市發展的演變下,至今已被官方命名為大古來,初期,人人習慣稱此此村為19哩或19碑(Bi)。

由于當年在19哩落腳的華裔都是客家人,所以19碑的“碑”在客家話的讀音為“Bi”,老一輩都是這么叫19碑(Bi)。



大古來19哩重組新村村長馮毅生指出,大古來此名是在后期八十至九十年代間所產生,因當時出現了大古來花園新社區(現大眾銀行后面)。

“大古來花園就坐落在19哩的對面,以聯邦大道一路之隔,后來整個範圍都被歸納命名為大古來。”

只剩老村民居住

馮毅生指出,有的人會稱這片範圍為大古來,但多數的古來人還是喚作19哩,老一輩則是不改口叫19碑(Bi)。

“我是19哩人!”也就成了當地居民自我介紹用語,這句話不但蘊藏著一份情感,更是對自己的身分的認同。

馮毅生指出,19哩重組新村是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漸漸形成,並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間繁榮興旺。

他指出,當時的繁榮景象可媲美古來大街,甚至各行各業在此地紮根駐廠開店,讓19哩熱鬧非凡,到處都是車水馬龍。

他透露,此情此景已不復在,如今的19哩重組新村更在發展洪流,成為古來多個新村中,首當其衝面臨淘汰、拆毀,甚至消失的命運。

“現在只剩一些老村民因無法切割50年的鄉村情,還留在此地居住生活,大部分的居民早已外遷。”

天未亮提燈割膠謀生

古來各個地段還未發展前,各地都聳立著一排排的橡膠樹,而當時大部分的19哩人,天未亮就提著燈,拿著膠桶及膠刀,到橡膠園開工謀生。

單是圍繞19哩的兩大橡膠園就佔地1萬3000多畝,所以割膠就成了19哩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此外,當初割膠工人多,都是天未亮就開工,所以開檔兜售經濟粉,也就成了新興行業,當時的經濟粉只需要10仙,就能吃飽再開工。

曾慶新指出,后期因新元兌換馬幣高,年輕一輩也就開始到新加坡謀生,當時早上的經濟粉還是非常熱銷,但如今人潮已大不如前。

歷史背景
印商人分割土地變賣華裔

坊間相傳,五十年代時,19哩範圍從現在蜆殼油站(Shell)到馬石油(Petronas)逾1公里長的地段,都是屬于來自印度的商人擁有。

印度商人在五十年代末把地段分割成約20塊,再賣給當地的華商,分別由大約15個地主購入。

華裔地主被稱為大地主,后來就在土地上興建商店及木屋,再分別把屋子和商店賣給村民,當時木屋的價格在3000令吉,店屋則是3500令吉或以上。

19哩重組新村最早興建就是中間部分,分別被不同地主收購,分割成1巷到6巷,近200戶村民居住于此,其他地段則在后期被發展成新社區或商店區。

據村民了解,當時某些地段房屋買賣合約,有詳細列明是賣屋沒賣地,所以土地擁有權並沒有分割,仍然是屬于大地主。

馮毅生指出,村民在19哩也相安無事居住生活有50年,直到近年才有大地主回收土地的消息,也讓村民感到非常不安。

曾以華裔為主
被視第10新村

馬來西亞新村之所以形成,原委須追溯到四十年代二戰日軍撤退后,當年英殖民政府在緊急法令,為了防止馬共滲透,將華人群居在一居處,所以新村具華人文化特色和象徵。

當中,古來再也縣內就有9個新村,分別是士乃新村、古來新村、沙令新村、士年納新村、武吉峇都新村、亞逸文滿新村、新港新村、加拉巴沙威新村及泗隆新村。

至于19哩重組村是在后來某種特殊情況下形成,曾經以華人群居為主,所以古來人也將之視為縣內第10個新村,稱重組新村!

自立消防隊助滅火

火患頻傳,民間自動自發成立“消防隊”!

大古來志願消防隊是于1996年成立,當時因為古來地區常發生火患,再加上消拯人員不足,曾慶新就提議組織團隊,全力協助當局滅火工作。

該隊聯絡官許良光指出,當年村長一心為民服務,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此團,如今組織壯大已有40多名成員,大家輪流協助各地區的滅火工作。

他透露,2012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是他與團隊此生難忘的一夜,原本在他家舉辦燒烤會,卻接到19哩拉也路店屋著火,大夥立刻趕去援助。

“當晚無情大火狠狠地將4店屋燃燒殆盡,滅火工作也用了3個小時。”

成立佛學會

龍蛇混雜之地,竟出了個佛學會!

古來佛學會于1988年成立,在古來地區的社團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現任主席余偉勝曾住在19哩重組新村3巷,如今致力推廣佛學及教育工作。

他指出,當年佛學會創辦人陳茶在5巷獨自研修佛法,后來就在鄰里之間傳開,並有越來越多人參與,機緣巧合下就此成立。

余偉勝指出,每年衛塞節的花車遊行也是重點項目之一,更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參與。

他透露,早期19哩也是私會黨聚集之地,19哩人也較抗拒外人,所以常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對于佛學會誕生地就在19哩,也有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並應驗了“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的意義。”

花園住宅區80年代起豎立

19哩曾迅速發展,除了重組新村,花園住宅區也如雨后春筍般設立!

19哩面積範圍廣闊,當初被印度商人分割多段售給不同的華裔地主,如今除了1巷到6巷的9哩重組新村的範圍,其實也有著其他的花園住宅區,大部分都是在八十年代后成立。

基于住宅區沿著古來河興建而成,所以早期居民也受大雨影響入侵家園,問題多次發生,日后也獲得改善。

馮毅生指出,土地被分割變賣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花園住宅區,包括竹園、富貴花園、大慶花園等,各個地段也有著不同的發展。

他指出,19哩重組新村1巷則是最早被大地主回收的地段,后來遭遇97金融風暴,1巷發展就被擱置至今。

他說,如今除了大慶花園地段的商業區較有人潮,其他地段皆因村民外遷,人氣已大不如前。

古來河村民童年回憶

19哩一邊面向著聯邦大道,另一邊則向著古來河及火車路,在沒有遊樂公園的情況下,過去清澈的古來河也是小伙伴們,嬉戲玩樂的地方。

大約1969年,古來河曾因大雨發生大水災,造成每一巷都水漲高船,也來不及搬開家庭用品及家私,所以造成很大的損失。

當年還是幼小的曾竹先(47歲,書法老師)及古來佛學會主席余偉勝(47歲)仍然記得這段往事。

曾竹先透露,水災發生時許多小魚劃過腳邊,當中也有許多美麗的金魚,相信魚場內的魚隻受到水災影響,被衝到各個巷子。

余偉勝指出,基于5巷有個小河在雨后水漲,所以容易造成易積水或水災,而那次的水災的確記憶猶新。

他們憶起小時候,到河邊抓沙蟲、釣魚、抓蝌蚪等活動,伴著他們的年少時光成長。

書法世家揚名外州

19哩有著一戶書法世家,在推動書藝文化上也有不少的功勞,更栽培了無數的學生。

77歲的曾河中(退休書法老師)在19哩有間腳車店,20多歲時因對書法產生極大的興趣,所以開始與朋友研究書法書藝,后來參加全國大賽,也把獎杯捧回家。

47歲的曾竹仙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在古來縣內華小教書法,如今也寫得一手好字,栽培了不少學生。

曾河中現在還會坐在3巷的店門前,揮筆提字度過午后休閒時光,兩父子新年前也會在夜市擺檔口,提新年祝福語增添氣氛。

曾河中的子女和孫子也在書法書藝的熏陶下,個個都能寫出一手好字,而古來書法書藝在外州也頗有名氣,出生書法世家的他們,也感到欣慰。

當年繁華媲美大街

19哩曾是古來地區的“經濟命脈”。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19哩熱鬧情景可媲美大街,就業機會多,也可說是古來地區的“經濟命脈”。

從19哩重組新村村長馮毅生、古來新村村長曾慶新和村民口中得知,當年來自新加坡的崇僑銀行是最早在19哩落腳,后期也有大華銀行及大眾銀行進駐,直到現在還在同個地點。

這也證明,當年19哩可說是古來區的金融中心。

曾慶新透露,他自小就是在19哩長大,並和家人住在5巷,當時除了金融業發達,甚至附近也有製造廠。

“早年的19哩有養豬場、漁場、皮包製造廠、藤廠及樹膠提煉廠等,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就業機會。”

他說,當時臨近的古來新村村民也會到19哩尋找謀生機會,可見當時19哩在古來經濟上,佔了重要位置。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