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四) 從小灌輸融入生活 向日本學防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震撼人心(四) 從小灌輸融入生活 向日本學防震

報導 : 涂素燕
日本人面對311地震時,冷靜和自律的表現,向全球示範了如何鎮定應對特大災難。



該國長久以來如何推行國民地震防災教育?我們可以從日本經驗學到什么?

我國防災教育,如何起步?

日本是全世界最常發生地震的國家之一,隨時發生大大小小地震。



每個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做好各種準備;面對地震到來,防災文化已經融入每個日本人的生活。

誰都無法阻止天然災害,但是,災害來臨時的一些自救和逃生技巧,也許有助人們逃過劫數。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該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嚴重的地震,引發大海嘯。

大難當前,該國長久以來的防災教育發揮巨大作用,民眾自律有序,不慌不亂,齊心度過難關。

日本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第一秘書黑沼一郎告訴本報,面對地震,不只個人需要做好應對準備,整個社會都應該做好應對準備。

“比如建立偵測和警報系統、規劃好應急措施及緊急疏散區。”

學校各有應對方案

日本有完整的地震預警系統,發生地震時, “地震速報系統”會透過電視、廣播、手機等,向民眾發佈預警資訊。

在日本,公園、學校、體育館等公共設施,都是發生緊急狀況時的臨時避難所。

所以學校、體育館等室內避難所,多數有防震設計,以防地震時倒塌。

日本不只地震頻發,也有海嘯、火山爆發,所以不只地震的救災對策,該國非常注重各種災害的應對措施。

“地方當局都需要做好應災規劃:沿海地區發生海嘯、山區土崩、人口稠密的地方發生火災,應該怎么做?”

他說,此外每間學校也有各自己的應災和救災方案,以便發生災害時,保護學生安全。

到草場空地避難

發生重大災難,尤其是地震,交通可能癱瘓,連通訊也中斷,上班族無法回家,家長不能馬上趕到孩子身邊,這時候,我們應該到哪里集合避難?災后如何跟家人會合?

巴拉指我國的社區,至今都沒有規劃緊急疏散區或避難處,“有空地我們就馬上建房子、有草場我們就建禮堂,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避難。”

他打個比喻,金三角柏威年廣場、飛輪海廣場發生什么事,我們去哪里避難?大家可能會想駕車逃亡,但是只能塞在車龍里。

他指學校是可以充當避難所的地方,但是當今的學校校門深鎖,難以進入。

他呼籲,我們需要從現在開始規劃避難處,每個人都需要知道,發生嚴重災難,社區的避難處在哪里?

“告訴我們的家人,告訴我們的朋友,告訴學校的孩子,火災的時候、地震的時候,水災時,哪里是避難處?在哪里集合?”

他問:“你有學校老師、校長的電話嗎?如果學校電話無法接通,你有學校附近警察局、居民的電話嗎?要怎樣找到我們的孩子?”

鼓勵準備“救命包”

巴拉鼓勵大家至少從現在開始就準備一個“救命包”(地震包),住家平常至少要儲存一些乾糧。

菲律賓風災時,他曾到當地提供援助,當時災區斷水斷糧,災民看到食水食物就搶。

聽來感慨,但這就是災難現場的實況,對挨餓多時的災民,食物就是一切,只有生存是最重要的。

“單身一個人的可能沒關系,還挨得下去,如果還有家人,尤其是小孩,挨餓會很慘。”

他表示,災難的時候,只需要餅乾、水、毛巾、尿布等基本物品,其實就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存活。

校園須推行防災教育

我國目前並未把防災教育納入教育體系,我國學生大部分缺乏防災常識,普羅大眾的防災意識也很低。

大馬志願消拯隊(MVFRA)負責人K巴拉蘇巴馬廉(K Bala Supramaniam )表示,我國學校目前除了一年一次的火警演習,就沒有其他防災的演習和教育。

“我可以想像,如果我國發生地震,學校里的學生,都會慌亂成一團,到處亂竄。”

他提出疑問,我們要如何控制場面?老師如何幫助學生或疏散學生?

他建議我國應該像日本,在校園推行防災教育,教導學生各種災害的風險,及訓練他們避難。”

“就算政府不肯做,學校也一定要主動做一些事情,比如跟私人企業合作,推動防災教育。”

他發現我國人民習慣聽天由命,有些人認為,發生什么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其實我們只要演練,有防災的常識,就有機會存活,為什么我們不做,而選擇等死?”

冀提高人民危機意識

一直以來,巴拉本身都跟一些企業合作,在民間推行防災教育。

但是,只憑他個人或單一組織的力量畢竟有限,無法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受惠。

他為孩童設計許多課程,舉辦各種防災訓練活動,包括火警疏散、水災逃生,森林里求生技能等。

他說,其實像吉蘭丹這種每年都發生水災的地方,學校應該教導學生水災時的求生技巧。

“至少要教學生怎樣漂浮、游泳,求存,可是我們連這點都做不到,每當發生水災時,大家開始擔心,但水災過后,大家又沒一回事了。”

他不想一味指責政府不盡義務,或什么機構沒有做好這些防災教育。

“我嘗試做一些大家沒有做到的事、大家忘記的事,或大家沒有時間做的事。”

他認為,與其咀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我們總是抱怨黑暗,可是沒有人點亮蠟燭。

他希望媒體的報導,至少可以提高人民的危機意識,喚醒民間或學校,主動推行防災教育。

納入課程隨機應變

黑沼一郎表示,防災教育是日本教育體系的一環。

為了本報的採訪,他特別向日本官方收集相關資訊,跟我國讀者分享,該國如何推行防災教育。

日本孩童從學前教育階段,就學習何謂“危機”。什么地方可能潛伏著危險?

日本把災害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通過科學、社會學、地理及日語這些科目,告訴學生自然災害的特性,以及了解現實生活發生過的自然災害事件。

舉個例子,日本高中地理課課程內容,就教導學生製作災害整備圖(prepared-ness ),以及在發生地震時,應該如何判斷、決策和行動。

“同時,學校經常舉行災害演習,教導學生如何應對災害、災害發生時如何疏散。”

日本學校根據政府地震避難指南,鼓勵學生發生地震時,盡快躲到“沒有東西會掉下”、“旁邊沒有東西會坍塌”、“沒有東西移向你”的地方。

發生地震時,如果學生處在課室里,應該馬上鑽到桌子底下,捉緊桌腳避震。

目前,日本學校一般都達到官方規定耐震標準,所以官方避難指南,並不考量建築物倒塌的可能性,一般演習不涵蓋如何逃離建築物。

他表示:“無論如何,不排除一些學校建築物還是沒有抗震設計,所以個別學校可能有本身的地震避難指難。”

發生天然災害時,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包括引發其他意外,如火災、爆炸等。

他強調,最重要緊記,我們的存活率,主要仰賴周遭環境情況。

所以日本防災教育,除了灌輸學生防災常識和理論,也勸導學生,應該根據災情隨機應變,冷靜自救。

自救手冊應垂手可得

除了學校防災教育,日本住宅區的居民協會、市政廳,都備有地震自救手冊。

在日本,防災資訊唾手可得,到日本留學、長期在日本生活的人,自然而然都會學到許多地震求生常識。

日本各地也有地震體驗館、地震體驗車,讓民眾體驗各種震級帶來的衝擊感,做好心理建設,應對各種震級地震。

地震可說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長久以來,日本人也從切身經歷,掌握各種避震基本常識。

黑沼一郎表示,日本居民普遍會為自己準備一個“救命包”(一般也稱地震包),以備不時之需。

“儘管如此,我們不應該太樂觀,發生緊急事件時,我們未必有機會帶著‘救命包’,最重要做好‘雙重’或‘三重’保護網。”

所以日本的學校或社區,都會在臨時避難所貯存各種應急物品及日常所需用品。

日本人的「救命包」里有甚么?

日本政府官方網站建議“救命包”里應該準備的東西包括:

◆飲用水

◆食品(杯面、罐頭、餅乾、巧克力等)

◆貴重物品(信用卡、銀行存摺、現金、醫藥卡等)

◆醫藥用品(消毒藥水、繃帶、藥物)

◆衣物、毛巾

◆保護帽、防災頭巾

◆口罩、手套、手電筒、火柴、蠟燭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