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四) 从小灌输融入生活 向日本学防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震撼人心(四) 从小灌输融入生活 向日本学防震

报导 : 涂素燕
日本人面对311地震时,冷静和自律的表现,向全球示范了如何镇定应对特大灾难。



该国长久以来如何推行国民地震防灾教育?我们可以从日本经验学到什么?

我国防灾教育,如何起步?

日本是全世界最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之一,随时发生大大小小地震。



每个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做好各种准备;面对地震到来,防灾文化已经融入每个日本人的生活。

谁都无法阻止天然灾害,但是,灾害来临时的一些自救和逃生技巧,也许有助人们逃过劫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该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严重的地震,引发大海啸。

大难当前,该国长久以来的防灾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民众自律有序,不慌不乱,齐心度过难关。

日本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第一秘书黑沼一郎告诉本报,面对地震,不只个人需要做好应对准备,整个社会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比如建立侦测和警报系统、规划好应急措施及紧急疏散区。”

学校各有应对方案

日本有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发生地震时, “地震速报系统”会透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向民众发布预警资讯。

在日本,公园、学校、体育馆等公共设施,都是发生紧急状况时的临时避难所。

所以学校、体育馆等室内避难所,多数有防震设计,以防地震时倒塌。

日本不只地震频发,也有海啸、火山爆发,所以不只地震的救灾对策,该国非常注重各种灾害的应对措施。

“地方当局都需要做好应灾规划:沿海地区发生海啸、山区土崩、人口稠密的地方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做?”

他说,此外每间学校也有各自己的应灾和救灾方案,以便发生灾害时,保护学生安全。

到草场空地避难

发生重大灾难,尤其是地震,交通可能瘫痪,连通讯也中断,上班族无法回家,家长不能马上赶到孩子身边,这时候,我们应该到哪里集合避难?灾后如何跟家人会合?

巴拉指我国的社区,至今都没有规划紧急疏散区或避难处,“有空地我们就马上建房子、有草场我们就建礼堂,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避难。”

他打个比喻,金三角柏威年广场、飞轮海广场发生什么事,我们去哪里避难?大家可能会想驾车逃亡,但是只能塞在车龙里。

他指学校是可以充当避难所的地方,但是当今的学校校门深锁,难以进入。

他呼吁,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避难处,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发生严重灾难,社区的避难处在哪里?

“告诉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的朋友,告诉学校的孩子,火灾的时候、地震的时候,水灾时,哪里是避难处?在哪里集合?”

他问:“你有学校老师、校长的电话吗?如果学校电话无法接通,你有学校附近警察局、居民的电话吗?要怎样找到我们的孩子?”

鼓励准备“救命包”

巴拉鼓励大家至少从现在开始就准备一个“救命包”(地震包),住家平常至少要储存一些干粮。

菲律宾风灾时,他曾到当地提供援助,当时灾区断水断粮,灾民看到食水食物就抢。

听来感慨,但这就是灾难现场的实况,对挨饿多时的灾民,食物就是一切,只有生存是最重要的。

“单身一个人的可能没关系,还挨得下去,如果还有家人,尤其是小孩,挨饿会很惨。”

他表示,灾难的时候,只需要饼干、水、毛巾、尿布等基本物品,其实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存活。

校园须推行防灾教育

我国目前并未把防灾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我国学生大部分缺乏防灾常识,普罗大众的防灾意识也很低。

大马志愿消拯队(MVFRA)负责人K巴拉苏巴马廉(K Bala Supramaniam )表示,我国学校目前除了一年一次的火警演习,就没有其他防灾的演习和教育。

“我可以想像,如果我国发生地震,学校里的学生,都会慌乱成一团,到处乱窜。”

他提出疑问,我们要如何控制场面?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或疏散学生?

他建议我国应该像日本,在校园推行防灾教育,教导学生各种灾害的风险,及训练他们避难。”

“就算政府不肯做,学校也一定要主动做一些事情,比如跟私人企业合作,推动防灾教育。”

他发现我国人民习惯听天由命,有些人认为,发生什么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其实我们只要演练,有防灾的常识,就有机会存活,为什么我们不做,而选择等死?”

冀提高人民危机意识

一直以来,巴拉本身都跟一些企业合作,在民间推行防灾教育。

但是,只凭他个人或单一组织的力量毕竟有限,无法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受惠。

他为孩童设计许多课程,举办各种防灾训练活动,包括火警疏散、水灾逃生,森林里求生技能等。

他说,其实像吉兰丹这种每年都发生水灾的地方,学校应该教导学生水灾时的求生技巧。

“至少要教学生怎样漂浮、游泳,求存,可是我们连这点都做不到,每当发生水灾时,大家开始担心,但水灾过后,大家又没一回事了。”

他不想一味指责政府不尽义务,或什么机构没有做好这些防灾教育。

“我尝试做一些大家没有做到的事、大家忘记的事,或大家没有时间做的事。”

他认为,与其咀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我们总是抱怨黑暗,可是没有人点亮蜡烛。

他希望媒体的报导,至少可以提高人民的危机意识,唤醒民间或学校,主动推行防灾教育。

纳入课程随机应变

黑沼一郎表示,防灾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的一环。

为了本报的采访,他特别向日本官方收集相关资讯,跟我国读者分享,该国如何推行防灾教育。

日本孩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学习何谓“危机”。什么地方可能潜伏著危险?

日本把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通过科学、社会学、地理及日语这些科目,告诉学生自然灾害的特性,以及了解现实生活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事件。

举个例子,日本高中地理课课程内容,就教导学生制作灾害整备图(prepared-ness ),以及在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判断、决策和行动。

“同时,学校经常举行灾害演习,教导学生如何应对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疏散。”

日本学校根据政府地震避难指南,鼓励学生发生地震时,尽快躲到“没有东西会掉下”、“旁边没有东西会坍塌”、“没有东西移向你”的地方。

发生地震时,如果学生处在课室里,应该马上钻到桌子底下,捉紧桌脚避震。

目前,日本学校一般都达到官方规定耐震标准,所以官方避难指南,并不考量建筑物倒塌的可能性,一般演习不涵盖如何逃离建筑物。

他表示:“无论如何,不排除一些学校建筑物还是没有抗震设计,所以个别学校可能有本身的地震避难指难。”

发生天然灾害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包括引发其他意外,如火灾、爆炸等。

他强调,最重要紧记,我们的存活率,主要仰赖周遭环境情况。

所以日本防灾教育,除了灌输学生防灾常识和理论,也劝导学生,应该根据灾情随机应变,冷静自救。

自救手册应垂手可得

除了学校防灾教育,日本住宅区的居民协会、市政厅,都备有地震自救手册。

在日本,防灾资讯唾手可得,到日本留学、长期在日本生活的人,自然而然都会学到许多地震求生常识。

日本各地也有地震体验馆、地震体验车,让民众体验各种震级带来的冲击感,做好心理建设,应对各种震级地震。

地震可说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日本人也从切身经历,掌握各种避震基本常识。

黑沼一郎表示,日本居民普遍会为自己准备一个“救命包”(一般也称地震包),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太乐观,发生紧急事件时,我们未必有机会带着‘救命包’,最重要做好‘双重’或‘三重’保护网。”

所以日本的学校或社区,都会在临时避难所贮存各种应急物品及日常所需用品。

日本人的「救命包」里有甚么?

日本政府官方网站建议“救命包”里应该准备的东西包括:

◆饮用水

◆食品(杯面、罐头、饼干、巧克力等)

◆贵重物品(信用卡、银行存摺、现金、医药卡等)

◆医药用品(消毒药水、绷带、药物)

◆衣物、毛巾

◆保护帽、防灾头巾

◆口罩、手套、手电筒、火柴、蜡烛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