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完) 震塌建築物可奪命 大馬暫不需修改築屋標準
報導:涂素燕
攝影:連國強
眾所週知,我國建築物普遍沒有防震設計,一旦發生地震,有何后果?
我國建築物需要裝製防震設計嗎?
有句話說:“地震不殺人,殺人的是地震時倒塌的建築物。”
發生地震時,最可怕的是建築物、天橋、捷運軌道、道路坍塌。
從過去世界各地的地震紀錄看來,地震時多數人命傷亡,都是因為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倒塌造成。
隨著專家預測,我國不再是地震安全區,許多民眾可能有這樣的疑問,一旦發生地震,自己的住家、辦公大樓,是否耐得住“震盪”?
消防與拯救局前任總監拿督蘇財福博士表示,當我們要談地震援救、防震建築時,首先要了解我國的建築法。
沙巴風險比較高
“我國建築法,也就是1984年統一建筑物法規(Uniform Building By-Law 1984),執行以來已經31年。”
他是我國建築法起草人之一,他說,我國向來不是地震國家,所以法規並不涵蓋建築物抗震標準,我國並不強制建築物防震。
“我國多數建築物都沒有防震功能,我們可以自己想像,要是發生嚴重地震,后果如何?”
他說,如果我國真的要提升建築物、道路、基礎設施的防震功能,需要耗資巨額金錢。
地質結構專家黃露明告訴本報,我國建築物一般採用英國標準規格,只有防風要求,並不考慮地震元素。
他說,最近許多客戶都問他,我國建築物需要附加防震設計嗎?
他大派定心丸,“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目前還不需要馬上修改建築標準規格。”
他說,根據美國UBC(Uniform Building Code)建筑抗震設計規範,我國處在地震低風險地帶。
除非建築物結構本身有問題,否則我國符合規格標準的建築物,在防風設計結構的基礎下,都能承受輕微震度。
儘管如此,他透露,我國建築業者已經在研究檢討,是否需要調整現有建築規範?新建築物的設計,是否需要加入抗震元素?
“沙巴風險比半鳥來得高,可能需要優先擬定建築物防震標準。”
他認為,我們需要收集更多地震觀測數據,並檢查和評估沙巴經歷這次地震后,建築物、基礎設施是否會受到地震或余震影響,才能斷定建築物需不需要加入防震設計。
大馬建築結構沒問題
數年前,我國臨近的國家,好幾次發生大地震,我們都感受到震動,一些地方的建築物,甚至出現龜裂。
根據黃露明的觀察,之前印尼蘇門答臘地震,我國受波及高樓雖搖晃,但是建築物玻璃並沒有震碎,門框和窗框也沒有移動。
這次蘭瑙地震,州內多所學校、醫療建築等受到不同程度損害,但並沒有建築物倒塌。
“建築物沒有倒塌,證明結構安全,可以抵禦目前的地震強度。”
他說,我國很多高樓建築物,採用鋁合金支架加玻璃等面層製成的玻璃幕牆,地震時如果建築物嚴重搖晃,比較擔憂的是玻璃破裂。
不過至今為止,就算印尼余震,我國建築物搖晃,高樓建築物的玻璃幕牆依然完好,證明這些建築物沒有問題。
他表示,如果建築物結構有問題,晃動時,水管設備可能已經破裂,玻璃已經震碎。
許多人覺得地震的時候,高樓建築物比低矮建築物危險。
他指這不能一概而論,建築物能抵禦多強震度,視忽建築物的結構特性、設計、地質因素等。
高樓皆有抗震設計
我國本來並不是地震國家,但是一些高樓建築和基礎建設,像雙塔樓、檳城大橋、檳城第二大橋,建造時依然考慮防震功能,採用抗震設計,能夠承受一定程度地震。
黃露明表示,近年臨近國家地震對我國的影響,多少喚起一些民眾對居家安全的重視。
他相信,國內一些新的建築物,尤其是一些看準外國投資者的樓宇,開始納入防震設計,吸引消費者。
“有些購屋者在購買十多二十年的二手房子之前,也會聘請我們(地質結構工程師)檢查房屋結構、設備是否有問題。”
因為如果房屋結構有問題,建築物可能會變危樓,維修起來是一項大工程。
其實,如果建築物因為地震搖晃,我們應該檢查房屋的結構是否受影響。
最簡單的方法,是檢查房間的門,窗戶是否能夠打開。如果門框和窗框移位,無法打開門窗,意味著房子結構可能傾斜。
為了安全起見,應該聘請專業人士來檢查房屋結構,評估震損的程度,是否需要維修加固。
不壞可修不倒便及格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能夠抗震,或地震時絕對不會毀壞的建築物。
對建築業界來說,建築物只要“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減低人民傷亡,就算達到防震要求。
許多人以為,建築物只要有防震設計,發生地震時就不會搖晃或毀壞。
黃露明解釋,就算防震建築物,地震時還是會搖晃,只是倒塌幾率較低。
數年前印尼發生地震,余震波及我國,高樓建築搖晃,他指這是正常的現象。
“沒有一個專家能夠保證地震時建築物不會受到破壞,最重要是建築結構不倒,地震毀壞了還可修。”
所以地震的時候,就算處在有防震設計的建築物,還是要採取一些避難措施,避免建築物搖晃摔倒,或被倒下的櫥櫃等壓到。
即使防震建築物,發生地震時,第一個受地震力的部分,還是可能損害。
比如牆壁,因為受到徑向作用力可能出現裂痕,不過只要建築物結構沒有受到破壞,建築物並不會倒塌,還可以維修繼續使用。
防震設計需觀測資料作指標
一般地震國家對建築物防震設計的規範,是以當地過去的地震烈度、破壞力,或長期的地震觀測資料為參考指標,劃分建築物所需的抗震級別。
黃露明表示,我國地震觀測資料不多,難以作為劃分建築物抗震級別標準。
建築物加設訪震功能,成本肯定水漲船高,到時樓價、屋價肯定上漲。
建築物防震級別越高,成本越高,如果地震風險不高,或者不會發生強烈地震的地方,發展商一般不會大費周章打造高抗震級別建築物。
“目前最重要的是繼續搜集這方面的資料,由專家研討是否需要納入防震設計。”
他強調,生命最重要,如果地震觀測資料顯示,我國是地震高風險區,我們就需要調整建築物興建指標,加入防震功能。
他指如果真的要提升現有建築物的防震功能,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
首先,重要的公共設施,像醫院、學校、消防局、高架天橋、輕快鐵等,肯定要有防震功能。
“醫院一定需要防震設計,否則醫院都倒下,我們如何救人?”
他說新的建築工程可以全部裝設防震設計,不過舊的建築物要提升防震級別就比較難。
“住宅都有人住在里面,一些組屋、高樓,可能要等重建時,才能夠納入防震功能。”
防震科技
落后國家發生嚴重地震時,傷亡往往特別嚴重。
一些先進的國家則因為建築物有防震措施,傷亡一般較輕。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的防震科技也越來越發達,讓我們看看目前有哪些防震科技。
懸浮系統
地基緊貼地表的建築物,地震的時候,因為地基被擠壓,反而可能破壞地表上的建築物。
日本有一種“懸浮抗震屋”,在地表建築和地基之間,安置空氣系統。
地震時,地基感應器偵測到震波,會啟動壓縮器,在地表建築和地基之間灌注空氣,讓房屋“懸浮”,減低地基晃動對地表建築物產生的影響。
仿生材料防震
這是從生物的各種特點和特性得到啟發,而以現有資源合成的防震材料。
比如蜘蛛絲是一種堅韌而有強性的纖維。
科學家根據蜘蛛絲的分子結構與力學性能原理,以人工製出類似結構的建築材料,就是一種柔韌兼俱的抗震材料。
搖擺牆
在核心牆上加裝有彈性的裝置,讓建築的核心結構,在地震側向作用下可以較大轉動,保護結構免損害
阻尼器
我國國油雙塔樓是世界聞名的摩天大樓。這種超高樓,別說地震,就算強風,高樓也會搖晃,所以一定要抗風防震。
雙塔樓採用的抗風防震系統,是美國太空署(NASA)認證的阻尼器。
地震時,系統會吸收震動能量,減輕建築結構的負擔。
台灣的101摩天大樓,採用的也是這種抗風防震系統。
多數摩天大樓的阻尼器,都設置在機房,只有台北101大樓的阻尼器是懸掛在外供人參觀的。
阻尼器外型像一顆金色大圓球,已經成為觀光客到訪101必參觀的“景點”之一。
碳纖維加固防震
使用碳纖維和尼龍、聚酯、乙烯基質等化纖材質,補強混凝土結构。
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加固舊建築物,是成本較低廉的一種防震技術。
研究顯示,可以提升建築物20%到40%的防震力。
形狀記憶合金
這是一種智能材料,稱為“形狀記憶合金”,顧名思議是可以記憶形狀的一種材料。
這種合金類金屬,受到震動、壓力、電磁波等物理量變化時,形狀會隨之改變,而且改變過后,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恢復原來樣子。
這種材質在地震時會變形吸收和轉化地震能量,減低建築物損壞程度。
“保險絲”鋼連樑
電器的保險絲在承受一定電流后就會熔斷,切斷電路,保護電器從而也保護使用者。
建築業者從中得到靈感,利用可更換鋼纜纏繞鋼架結構建築物。
地震時,鋼纜會吸收部分能量,受力過高時,則會像保險絲一樣斷裂,把地震能量釋放到鋼結構和其他鋼纜。
防震隱形衣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研發的一種防震技術。
這是一種增壓橡膠組成的“外衣”,建築物地基圍上這種“外衣”,對特定頻率地震波有“隱身”作用,地震波會從橡膠兩側通過,而不是穿越地面,影響建築物。
防震紙板
看來脆弱的紙板,其實可以建造堅固的建築物。
日本人道主義建築師茂,在地震災后的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多個國家,用紙皮建築臨時房屋,慰撫災民。
這些臨時紙建築,以經過防水、防火及覆膜處理的紙筒為建材,可以拆解和回收,而且防震能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