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弦诗儒乐 海洋音乐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弦诗儒乐 海洋音乐

特约:张吉安



潮州音乐,有一个曲谐儒雅的名字,称“弦诗乐”,是源自“弦丝器乐”与“乐谱诗词”的自成体统,继承了华夏古乐中“诗乐”为一体的演化。弦诗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潮剧戏台上的后场乐,也称“棚顶乐”;二是在书院会社演奏的馆阁乐,统称“儒乐”,目前在新加坡民间硕果仅存的“余娱儒乐社”,从1912年创立至今,老乐师仍沿用的古老潮乐记谱法“二四谱”,合乎元朝音乐家熊朋来的《瑟谱》的格式,若一再向前推移,“儒乐”与“弦诗”是依循着孔子在栅诗定乐,琴瑟吟诗的“絃歌”遗音。

潮州弦诗乐的主奏乐器是二弦,在早期都是采用竹子或海边的大剑麻(潮州话称之为“那投”)作为乐器的主干架构。到了19世纪末,潮州人乘着红头船下南洋,带着潮汕音乐渡海到他乡,携身的器乐日久也慢慢吸纳了东南亚当地的素材,舍弃了竹竿,改用热带的乌木来制成二弦的弦杆、弦筒和弦轸,至于二弦筒面,亦然就地取用泰国与马来亚的大蟒蛇皮,进而让原本明亮的音色变得更有共鸣回响。

另外一种受到南洋热带文化影响深远的潮州乐器是“大管弦”,原本以大竹管作为主支弦筒的构造,随着南迁的潮州音乐家在热带境域登岸之后,移恋椰影婆娑的风情,将椰肉掏空后的椰壳改装成音箱,在滩上捡起蚌壳黏在椰壳当弦码,因此“大管弦”在异乡落地,改了一个新客乳名叫“椰胡”。直到后来,新马泰一代的潮州音乐家,干脆捡用海滩搁浅的五彩贝壳,贴在弹拨类乐器上弦码或装饰,显见潮州弦诗乐在下南洋的移民文化里,在传统二四谱的基础上,早已脱胎换骨,拉奏出南方的海洋音乐。



【剑影琴声】
潮州音乐‧黑胶唱片‧1958
演奏:星洲铮铮丝竹社

录制于1958年,这是新马第一张潮乐黑胶唱片,刻录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的潮州音乐家辉煌的时代,专辑收录了传统弦诗曲目:《剑影琴声》、《画眉跳架》、《出水莲》、《南进宫》、《二串》、《扑流萤》。“星洲铮铮丝竹社”是由一名新加坡潮州筝音乐家张良才在1957年创办,召集新马两地的潮乐好手如朱鹤滔、杨秀钦、陈屏非、陈启汉等人,后来在1963年,在新加坡政府的支助下,在新加坡国家剧院壮大成百人潮乐队。张良才在1930年代从汕头南来,在1940年代到马六甲向琴筝大师陈蕾士拜师,在1949年曾经担任新加坡余娱儒乐社的会长。

【黄鹂词】
潮州音乐‧黑胶唱片‧1966
演奏:
狮城唱片潮乐团‧杜能穆编曲

《黄鹂词》列为“潮乐十大名套”古老弦诗乐。全曲包括:〔头板、拷打、三板〕为完整的的诗弦套,原曲版本比较晦涩,故演奏者比较少。这个珍贵的录音版本是由当时的香港潮州乐师杜能穆带领狮城潮乐队,根据原曲旋律加以整理改编、充分表现潮乐的特长,将其分为独奏、齐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描绘黄鹂鸟唱鸣飞舞,活泼可爱的生活情景,犹如诗人所云:“暖入莺簧舌浙调”。

【潮州音乐第二辑】
潮州音乐‧黑胶唱片‧1962
演奏:艺声潮乐乐队

香港艺声潮乐乐队在1960年至70年代期间,以“潮州音乐”特辑,录制了10张潮州弦诗乐和潮州大锣鼓黑胶唱片,主攻新马泰三地的唱片市场。这张专辑收录潮州民间常用的喜庆音乐和弦诗:《赐阁》、《北正宫》、《迎宾客》、《一点金》、《粉蝶采花》、《柳青娘》等。

【抛网捕鱼】
潮州大锣鼓‧黑胶唱片‧1963
演奏:香港潮乐乐队

《抛网捕鱼》脱胎于潮州正字戏剧目《二度梅》后场音乐的锣鼓段子《捕鱼》,全套结构是将一段“柳青娘”、“飞凤含书”、“水底鱼”三大曲牌联奏而成,曲调表现渔民杨帆出海,直到满载而归的喜悦,后来从戏台跃入民间的庙会阵头,成了每逢节庆场合,“潮州大锣鼓”必备的闹场音乐。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