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弦詩儒樂 海洋音樂

特約:張吉安

潮州音樂,有一個曲諧儒雅的名字,稱“弦詩樂”,是源自“弦絲器樂”與“樂譜詩詞”的自成體統,繼承了華夏古樂中“詩樂”為一體的演化。弦詩樂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用于潮劇戲台上的后場樂,也稱“棚頂樂”;二是在書院會社演奏的館閣樂,統稱“儒樂”,目前在新加坡民間碩果僅存的“余娛儒樂社”,從1912年創立至今,老樂師仍沿用的古老潮樂記譜法“二四譜”,合乎元朝音樂家熊朋來的《瑟譜》的格式,若一再向前推移,“儒樂”與“弦詩”是依循著孔子在柵詩定樂,琴瑟吟詩的“絃歌”遺音。

潮州弦詩樂的主奏樂器是二弦,在早期都是採用竹子或海邊的大劍麻(潮州話稱之為“那投”)作為樂器的主幹架構。到了19世紀末,潮州人乘著紅頭船下南洋,帶著潮汕音樂渡海到他鄉,攜身的器樂日久也慢慢吸納了東南亞當地的素材,捨棄了竹竿,改用熱帶的烏木來製成二弦的弦桿、弦筒和弦軫,至于二弦筒面,亦然就地取用泰國與馬來亞的大蟒蛇皮,進而讓原本明亮的音色變得更有共鳴迴響。

另外一種受到南洋熱帶文化影響深遠的潮州樂器是“大管弦”,原本以大竹管作為主支弦筒的構造,隨著南遷的潮州音樂家在熱帶境域登岸之后,移戀椰影婆娑的風情,將椰肉掏空后的椰殼改裝成音箱,在灘上撿起蚌殼黏在椰殼當弦碼,因此“大管弦”在異鄉落地,改了一個新客乳名叫“椰胡”。直到后來,新馬泰一代的潮州音樂家,乾脆撿用海灘擱淺的五彩貝殼,貼在彈撥類樂器上弦碼或裝飾,顯見潮州弦詩樂在下南洋的移民文化裡,在傳統二四譜的基礎上,早已脫胎換骨,拉奏出南方的海洋音樂。

【劍影琴聲】

潮州音樂‧黑膠唱片‧1958

演奏:星洲錚錚絲竹社

錄製于1958年,這是新馬第一張潮樂黑膠唱片,刻錄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的潮州音樂家輝煌的時代,專輯收錄了傳統弦詩曲目:《劍影琴聲》、《畫眉跳架》、《出水蓮》、《南進宮》、《二串》、《撲流螢》。“星洲錚錚絲竹社”是由一名新加坡潮州箏音樂家張良才在1957年創辦,召集新馬兩地的潮樂好手如朱鶴滔、楊秀欽、陳屏非、陳啟漢等人,后來在1963年,在新加坡政府的支助下,在新加坡國家劇院壯大成百人潮樂隊。張良才在1930年代從汕頭南來,在1940年代到馬六甲向琴箏大師陳蕾士拜師,在1949年曾經擔任新加坡余娛儒樂社的會長。

【黃鸝詞】

潮州音樂‧黑膠唱片‧1966

演奏:

獅城唱片潮樂團‧杜能穆編曲

《黃鸝詞》列為“潮樂十大名套”古老弦詩樂。全曲包括:〔頭板、拷打、三板〕為完整的的詩弦套,原曲版本比較晦澀,故演奏者比較少。這個珍貴的錄音版本是由當時的香港潮州樂師杜能穆帶領獅城潮樂隊,根據原曲旋律加以整理改編、充分表現潮樂的特長,將其分為獨奏、齊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描繪黃鸝鳥唱鳴飛舞,活潑可愛的生活情景,猶如詩人所云:“暖入鶯簧舌浙調”。

【潮州音樂第二輯】

潮州音樂‧黑膠唱片‧1962

演奏:藝聲潮樂樂隊

香港藝聲潮樂樂隊在1960年至70年代期間,以“潮州音樂”特輯,錄製了10張潮州弦詩樂和潮州大鑼鼓黑膠唱片,主攻新馬泰三地的唱片市場。這張專輯收錄潮州民間常用的喜慶音樂和弦詩:《賜閣》、《北正宮》、《迎賓客》、《一點金》、《粉蝶採花》、《柳青娘》等。

【拋網捕魚】

潮州大鑼鼓‧黑膠唱片‧1963

演奏:香港潮樂樂隊

《拋網捕魚》脫胎于潮州正字戲劇目《二度梅》后場音樂的鑼鼓段子《捕魚》,全套結構是將一段“柳青娘”、“飛鳳含書”、“水底魚”三大曲牌聯奏而成,曲調表現漁民楊帆出海,直到滿載而歸的喜悅,后來從戲台躍入民間的廟會陣頭,成了每逢節慶場合,“潮州大鑼鼓”必備的鬧場音樂。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