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之歌(第五篇).一滴一滴堆积沿岸繁荣 麻坡码头 流着工友汗水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码头之歌(第五篇).一滴一滴堆积沿岸繁荣 麻坡码头 流着工友汗水

报导 : 蔡纬杨
悠悠麻河创造多少商机与生计,百年前兴盛一时的码头,随着时代进步与变迁,码头与商业活动已走向没落……。



苏丹依斯迈桥俗称麻桥,可谓是麻坡的地标,它于1967年4月15日正式启用以来,成功缩短麻河两岸的距离。

对年轻一代而言,自开始有记忆就有麻桥的存在,但在麻桥兴建之际,蜿蜒的麻河,不但是麻坡对外的主要交通要道,也孕育了一门古老的行业,就是码头工人。

码头工人是麻坡开埠的“无名功臣”,百年来鲜少人会注意默默流着汗水付出的工人。



不起眼的古老行业

19世纪初,麻河两岸一片荒芜,在麻河畔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古老行业,码头工人日复一日的等待着货船靠岸,好让他们挣取一点小钱糊口。

当天空露出鱼肚白,码头工人就得赶往麻河旁渡轮处,不断的张望与留守,只为盼到一艘渡轮远渡而来,那就表示他们当天的吃饭钱有着落。

退休资深媒体人郑永财(62岁)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指出,码头工人与渡头息息相关,也让麻河沿岸的经济发展蓬勃起来。

他说,麻坡的渡头主要集中在大马路,因此,大马路有全麻坡最早的银行、南北货店与各类的货品店,让大马路的商店林立,经济发展快速起飞。

他回忆过往,小时候约16岁时,就常看到码头工人站在渡头,对于他们而言,白天就是工作,眼前就是一包包沉甸甸的麻袋,袋内可能装有白米或火炭等。

为扛麻袋吃饱喝足

“我们几款做苦力工的人,没有什么出息!”

郑永财说,当码头工友的主要以福建人居多,他们最爱用福建话道出以上这句话,后来就成为习惯用语,广为流传开来。

他指出,当时若听到货船气笛声渐清晰,即表示货船已逐渐靠岸,管工们开始发号施令,呼唤一旁的码头工友开工。

他说,货船成功靠岸后,工友们便开始将厚实的麻袋搬下船,转移至泊在岸边的三轮车及牛车,由工友推拉,将麻袋送入货仓。

“当时好奇问大人,一个麻袋有多重呢?原来一个袋子重量100至150公斤,为了扛起重物,码头工友必须吃饱喝足,否则根本无法胜任,那是一个用劳力挣钱的苦力工作。”

他指出,当时可以清楚见到,码头工友在额头用布扎了个结,省却擦汗的烦恼,并在肩膀上垫上一块布,以防重物滑落。

兴盛时期有500工友

南来先贤义气相挺,有工作就呼朋唤友,最兴盛时期,码头工友人数多达400至500人。

郑永财说,先贤们主要是单身汉,一些在此落地生根,省吃俭用存了一笔积蓄后,返乡养老,不过由于工作时间长,再加上赚的钱不多,更多的码头工友是孤独终老。

他表示,随着其他交通工具普及化,码头工友转型成为协助罗厘上下货的搬运工人。

“相对从货船起卸的货物品类,现以罗厘载送的货物显得更多元化,有玉蜀黍、面粉、白糖与油棕等。”

仰赖麻河而生的码头工友,在大时代的洪流冲击下,渐被时代淘汱,码头工友见证麻坡开埠百年的历史,留下身影。

传统膜拜祈求顺利

为求一切工作顺顺利利,码头工友有一套传统膜拜仪式和规矩。

每逢阳历5月13日,工友们会到会所拜关帝公,祈求平安。

依据传统,每逢阳历7月18日,工友们会齐聚一堂,庆盂兰胜会。

一群工友受雇后所赚的钱,会另行平分,更不能偏私,否则会被同行和工头责骂。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