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之歌(第五篇).一滴一滴堆積沿岸繁榮 麻坡碼頭 流著工友汗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碼頭之歌(第五篇).一滴一滴堆積沿岸繁榮 麻坡碼頭 流著工友汗水

報導 : 蔡緯楊
悠悠麻河創造多少商機與生計,百年前興盛一時的碼頭,隨著時代進步與變遷,碼頭與商業活動已走向沒落……。



蘇丹依斯邁橋俗稱麻橋,可謂是麻坡的地標,它于1967年4月15日正式啟用以來,成功縮短麻河兩岸的距離。

對年輕一代而言,自開始有記憶就有麻橋的存在,但在麻橋興建之際,蜿蜒的麻河,不但是麻坡對外的主要交通要道,也孕育了一門古老的行業,就是碼頭工人。

碼頭工人是麻坡開埠的“無名功臣”,百年來鮮少人會注意默默流著汗水付出的工人。



不起眼的古老行業

19世紀初,麻河兩岸一片荒蕪,在麻河畔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古老行業,碼頭工人日複一日的等待著貨船靠岸,好讓他們掙取一點小錢糊口。

當天空露出魚肚白,碼頭工人就得趕往麻河旁渡輪處,不斷的張望與留守,只為盼到一艘渡輪遠渡而來,那就表示他們當天的吃飯錢有著落。

退休資深媒體人鄭永財(62歲)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碼頭工人與渡頭息息相關,也讓麻河沿岸的經濟發展蓬勃起來。

他說,麻坡的渡頭主要集中在大馬路,因此,大馬路有全麻坡最早的銀行、南北貨店與各類的貨品店,讓大馬路的商店林立,經濟發展快速起飛。

他回憶過往,小時候約16歲時,就常看到碼頭工人站在渡頭,對于他們而言,白天就是工作,眼前就是一包包沉甸甸的麻袋,袋內可能裝有白米或火炭等。

為扛麻袋吃飽喝足

“我們幾款做苦力工的人,沒有什么出息!”

鄭永財說,當碼頭工友的主要以福建人居多,他們最愛用福建話道出以上這句話,后來就成為習慣用語,廣為流傳開來。

他指出,當時若聽到貨船氣笛聲漸清晰,即表示貨船已逐漸靠岸,管工們開始發號施令,呼喚一旁的碼頭工友開工。

他說,貨船成功靠岸后,工友們便開始將厚實的麻袋搬下船,轉移至泊在岸邊的三輪車及牛車,由工友推拉,將麻袋送入貨倉。

“當時好奇問大人,一個麻袋有多重呢?原來一個袋子重量100至150公斤,為了扛起重物,碼頭工友必須吃飽喝足,否則根本無法勝任,那是一個用勞力掙錢的苦力工作。”

他指出,當時可以清楚見到,碼頭工友在額頭用布扎了個結,省卻擦汗的煩惱,並在肩膀上墊上一塊布,以防重物滑落。

興盛時期有500工友

南來先賢義氣相挺,有工作就呼朋喚友,最興盛時期,碼頭工友人數多達400至500人。

鄭永財說,先賢們主要是單身漢,一些在此落地生根,省吃儉用存了一筆積蓄后,返鄉養老,不過由于工作時間長,再加上賺的錢不多,更多的碼頭工友是孤獨終老。

他表示,隨著其他交通工具普及化,碼頭工友轉型成為協助羅厘上下貨的搬運工人。

“相對從貨船起卸的貨物品類,現以羅厘載送的貨物顯得更多元化,有玉蜀黍、麵粉、白糖與油棕等。”

仰賴麻河而生的碼頭工友,在大時代的洪流衝擊下,漸被時代淘汱,碼頭工友見證麻坡開埠百年的歷史,留下身影。

傳統膜拜祈求順利

為求一切工作順順利利,碼頭工友有一套傳統膜拜儀式和規矩。

每逢陽曆5月13日,工友們會到會所拜關帝公,祈求平安。

依據傳統,每逢陽曆7月18日,工友們會齊聚一堂,慶盂蘭勝會。

一群工友受雇后所賺的錢,會另行平分,更不能偏私,否則會被同行和工頭責罵。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