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星期日時報》撰文 納吉:秉持互惠精神共同邁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新加坡《星期日時報》撰文 納吉:秉持互惠精神共同邁進

50年前的今天,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當時我只有12歲,但我已意識到馬來西亞增加了一個新鄰居。我們在1960年代就像當時所有發展中國家一樣,在自力更生的征途上繼續維持獨立自主時,也面對許多的機遇和危機。



當然,新加坡對我們而言有特殊意義:歷史與地理因素將我們緊密相連。這就是馬來諺語所說的:唇齒相依。換句話說,我們注定必須聯合,也必須合作而非競爭。

我們幾十年來觀察了新加坡的進步。我們也對李光耀先生今年3月逝世而哀痛。他的遠見是新加坡進步的根基,無論朋友或批評者都推崇他。他的離去讓東南亞失去一名政治家。雖然他缺席新加坡今年的歷史性慶典,但其遺澤仍在:就是今天的新加坡。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也曾有分歧,但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務實合作而加以化解,並因此引以為豪。



我們在1967年都是東協5國的成員。本區域是全球種族與宗教情況最複雜的地區,但這個國際組織卻成功維護了本區域的和平。我們也在1971年一起加入5國聯防安排。1980年代我們在聯合國密切合作,一起確保中南半島擁有穩定的未來。我們至今仍在許多方面聯繫著。

例如貿易合作。我們都是彼此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新加坡去年是大馬在全球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也是在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國。新加坡去年也是大馬第二大外資來源國。我很高興依斯干達特區與檳城都曾是新加坡的主要投資目標。新加坡投資者的眼光如今也放得更遠,包括了沙巴與砂拉越。

改變兩國互動方式

在旅遊業方面,去年到訪大馬的旅客人數達1390萬人次,比前年增加5.7%。但我們希望你們今年能有更多人來訪。大馬旅遊部預計,今年的新加坡旅客將達1450萬人次。

我擔任首相后,隨即宣佈改變兩國的互動方式。我們經歷20年相持不下之后,終於在2010年簽署了《馬來亞鐵道公司在新加坡土地發展協議要點》(POA)。這是個雙贏的解決方案,也是我們放下過去長期的絆腳石,而選擇以互惠精神共同邁進的範例。

李顯龍總理與我都同意,新馬兩國不該為過去的議題而繼續糾纏不清。過去一些人認為達致協議就是示弱,但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未來就像夥伴,最近甚至有人建議兩國合辦奧運會。

就我個人而言,我擔任首相后就認為大馬與新加坡建立新關係是當務之急。我在2009年5月到訪新加坡植物園時,植物園以我及夫人羅斯瑪的名字為新品種的胡姬花命名,我深感榮幸。大馬與新加坡的關係就像胡姬花,必須細心培育才能盛開。

我對我們緊密關係所達致的成果感到高興,並希望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擬議中的新隆高鐵計劃,也將改變大馬與新加坡民眾的互動方式。它讓新加坡與吉隆坡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往來更便利,並加強商業與民眾的聯繫。

牢固包容永續發展

我們兩國之間目前充滿機遇,我籲請新加坡人不要以社交媒體上的資訊論斷大馬,也不要受一些企圖破壞大馬的團體所發表的聲明所影響,因為這些聲明都帶有政治動機。

無論是訪客或大馬人民,我都將確保大馬保持穩定與安全。

現實情況是,我們跟你們有許多共同期望:要擁有良好的治理;享有牢固、具包容和能永續發展的經濟,以及社會保持穩定、和諧與多元。

這是我們成為好鄰居的原因,也是李顯龍總理和我將繼續密切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真實利益的原因。

50年前,我們兩國關係緊繃。如今兩國關係之好,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兩國由此取得的成果即說明一切。新加坡,50歲生日快樂。馬來西亞希望能在你未來的國慶週年繼續舉杯同慶。

(本文是納吉配合新馬建交50週年在8月9日《星期日時報》的撰文。中文版由《聯合早報》蘇俊翔譯。)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