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源流教育(學校)”和“跨種族、宗教教育(學校)”是同樣的貨色,只不過換了一個新名稱而已,就好像把“人事部”換作“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換作“總執行長”那樣,聽起來滿有學術味,可以唬人,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
“跨種族、宗教教育(學校)”聽起來固然比“單源流教育(學校)”冠冕堂皇,提出這個新名稱的目的是力圖消除華印人對單元教育的抗拒,但這種賣弄華麗詞藻的手段,肯定白費心機,因為人們一眼就看出葫蘆裡賣什么藥。
實際情況,我們有可能推行跨種族、宗教教育嗎?即使設立了名稱叫做跨種族、宗教的學校,這樣的學校能團結各族學生嗎?答案只有一個: 不能。
為什么不能?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在“跨種族、宗教教育”的學校裡,食堂可跨種族、跨宗教嗎?它可售賣穆斯林禁忌,但深受非穆斯林學生喜愛的食物嗎?在齋戒月裡,非穆斯林學生可以公開喝水、吃東西嗎?假如不可以的話,那么這樣的教育又怎能稱為跨種族、宗教教育?這樣的學校又怎能稱為跨種族、宗教學校?
同時,如果學生從七八歲就開始就在這些“跨種族、宗教教育”學校中領略到“我們原來和他們不同”、“我們要尊重(將就)他們”或“他們必須尊重我們,我們不需尊重他們”,學生從小耳濡目染這些差異,從小就知道彼此不平等,這樣的教育與學校不但不能團結他們,反而分裂他們。
更重要的是,馬來文是唯一國語、馬來人在獨立后擁有特權、各族擁有母語教育權利,是英國允許馬來半島獨立的條件,后來又催生了馬來西亞(于是他們有大官做),所以不論什么理由都不能否定這些立國契約,更不可選擇性否定,要嘛就全盤否定,更何況我國面對的困境並非種族不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