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花蹤小建言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花蹤小建言

上個月在吉隆坡參加了第十三屆花蹤文學獎頒獎典禮。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花蹤,第一次是我十七歲拿新秀獎的時候。十四年後再參加花蹤,感覺很奇妙,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形容花蹤很像同學會,因為真的是三步一傳說,五步一大咖,見到太多人,無法在專欄裡一一列舉(不然吳鑫霖會抗議我騙稿費)。



典禮本身真的辦得很不錯,兩位主持人也很厲害很有梗,雖然表演節目有點太多,時間拖得有點長,而且有些表演節目其實不是很適合花蹤的場合和氛圍。得獎名單方面,真的很想看到八字輩的吳鑫霖拿小說獎和九字輩鄭羽倫拿新詩獎,可惜最後沒有驚喜,不過意外發現,在台灣出過兩本書的強者陳志鴻,也有參加小說組,實在太誇張。

很開心黃錦樹拿到馬華文學大獎,實至名歸。花蹤榮耀黃錦樹的同時,黃錦樹也榮耀了花蹤,希望每一屆馬華文學大獎的入圍名單,都像今年那麼堅強。

頒獎典禮後,和許多傳說中的人物一起到綠牆After Party,楊宗翰很隨和,張鐵志很有型,寶瓶出版社社長朱亞君本人美麗有氣質。



不過,真正的After Party,是曾翎龍在面子書貼了江蕙式宣言,“誰誰誰不再參加花蹤,八字輩九字輩快點站起來吧”之後開始,在面子書引爆一場激烈討論,到底有沒有所謂的“讓路”問題。

個人覺得應該制度化,拿過首獎者不得參加該項,這樣比較合理,就不會有成名者搶獎金,也沒有需要故作大方讓新人的問題。現在大環境的問題是,沒有鼓勵出版書的獎項。所以,在設計花蹤文學獎時,應思考它是不是也要具備台灣金鼎獎或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的功能,設小說、散文、新詩三組,以出版書參賽,並調整單篇參賽的獎金比例。

單篇比賽本來就有鼓勵新人的意味,讓他們得獎後有出版的機會,限制得過首獎者不得參加是合理的。而越多人得過花蹤,越能擴大花蹤的影響力,同樣的人重複得獎,只是給人這是一個小圈圈游戲的觀感。已成名者應以出版書參加獎金比較高的出版組,且可重複參賽,維持質量。這樣就會鼓勵作家為了花蹤,每兩年寫出一本好書,有花蹤加持,對書的銷售也有幫助。而不是平常不寫,每兩年才來拼一篇比賽文當提款。

馬華文壇需要許裕全、方路、龔萬輝這些已出過很多書的大咖,每兩年來做一次單篇競賽嗎?意義何在?

這次花蹤的話題、焦點和光環,全在馬華文學大獎,應該多從這個鼓勵出版書和成熟作品的方向出發。無論如何,獎終究只是一個獎,江湖終究只是江湖,所以這次參加花蹤,最開心的點其實是,傳說中的朱亞君看到我就問我:“啊!你是26還是27歲?”

唉,該怎麼答好呢?

我只能說,閱讀使人年輕啊!

在新加坡當醫生、“草根書室”董事,曾獲花蹤文學獎、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藝文部落格獎。出版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於是》、《兩醫之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