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之歌(第七篇).由運輸商港變旅遊景點 甲河口碼頭功成身退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碼頭之歌(第七篇).由運輸商港變旅遊景點 甲河口碼頭功成身退

報導:馮美玉
舊照片取自“傳說古城”



擁有百年歷史的馬六甲河口碼頭,隨著時代變遷已變成旅遊景點,不過卻不失昔日的繁榮景色;在碼頭,依然可以看到渡船載送人們來往印尼,四周的旅遊景點也吸引不少國內外遊客!

雖然,碼頭兩旁已發展成博物院、酒店等,但州政府興建的關稅、移民與檢疫大廈(CIQ)也取代了碼頭,所有船隻進出必須經過該處,經常也可以看到渡輪載客來往馬六甲及印尼,關稅局也會在碼頭上卸貨。

昔日的碼頭工友曾台成(65歲)受訪時說,馬六甲河口因位于西南季候風和東北季候風的起點與終點,又因河口不遠處能停泊大船,可集中來往中國、印度、泰國等地的商船,而佔有地利。



他指出,自馬六甲王朝時代開始,馬六甲就憑借上述兩個優越的因素,逐步發展成國際商港。

三大苦力間聯營

他說,在1960年代,甲州很多飼料廠,都是從泰國大量進口玉蜀黍以供工廠需求。當年,馬六甲河兩岸都有很多苦力上卸貨,當時非常興旺熱鬧。

他指出,現在關稅局貨倉也是以前的貨倉,所有的大船必須在該處報關后,才進入碼頭。

曾台成說,戰前時代,碼頭苦力經常都會為了搶生意而發生糾紛,直到1947年,其中三間最大的苦力間聯營,糾紛問題才解決,所有收入由大家一起平分。

“馬六甲河口碼頭已有百多年歷史,在1990年代,因政府要發展馬六甲河,碼頭被迫搬遷到丹絨吉靈,漸漸的,這裡再也沒有駁船進來,只剩關稅局船隻在這裡上貨卸貨。”

曾台成透露,當地從以前的碼頭發展成現在的旅遊景點,有海上花博物院、關稅局博物院、酒店, 還有每天載遊客的遊艇,逐漸恢復了昔日的興旺。

難忘苦中作樂的日子

“那段苦中作樂的日子,令我畢生難忘。”

曾台成說,當年在碼頭工作時,各族苦力都有,雖然工作辛苦,但是空閒就會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大家都和睦相處,那段時光真的很開心。

他指出,以前,河口兩岸都很熱鬧,每天都有小販挑著擔子來賣食物,即使是到深夜,碼頭還是很多苦力,大家都在等著上貨卸貨。

他透露,曾有苦力在搬運過程中墜海失蹤,也有人溺斃,各種意外都曾經在碼頭發生,唯過去數十年,都不曾在碼頭遇上靈異事件。

他覺得開心就是認識了一班好朋友,但是現在所剩無幾,很多都已不在人世。

碼頭搬遷‧機械取代
苦力走進歷史

碼頭工友聯和會在上世紀90年代有100多人,后來因碼頭搬遷到瓜拉寧宜,甲河船運業也逐漸沒落,最終聯合會在2000年宣布解散。

當時,許多苦力也因碼頭搬遷,及許多搬運工作都是以機器取代,在工作量減少之下,紛紛改行,各分東西。

之后,政府將碼頭貨倉改建成關稅、移民與檢疫中心,並于數年前,在對岸興建一座新關稅、移民與檢疫大廈,舊中心就空置到今日。

早年,來自中國、泰國、印度的遠洋船只在海口停泊卸貨,由駁船運送到港口和沿河的貨倉。河口有一座起吊機,凡超過1噸的貨物,就必須由人力絞動機提貨。

駁船分擔載量100多噸的舯舡,往來港口和河口,從遠洋貨船卸貨。由于駁船沒有引擎,全靠人力配合潮水撐船進退或由電船托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