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之歌(第七篇).由运输商港变旅游景点 甲河口码头功成身退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码头之歌(第七篇).由运输商港变旅游景点 甲河口码头功成身退

报导:冯美玉
旧照片取自“传说古城”



拥有百年历史的马六甲河口码头,随着时代变迁已变成旅游景点,不过却不失昔日的繁荣景色;在码头,依然可以看到渡船载送人们来往印尼,四周的旅游景点也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

虽然,码头两旁已发展成博物院、酒店等,但州政府兴建的关税、移民与检疫大厦(CIQ)也取代了码头,所有船只进出必须经过该处,经常也可以看到渡轮载客来往马六甲及印尼,关税局也会在码头上卸货。

昔日的码头工友曾台成(65岁)受访时说,马六甲河口因位于西南季候风和东北季候风的起点与终点,又因河口不远处能停泊大船,可集中来往中国、印度、泰国等地的商船,而占有地利。



他指出,自马六甲王朝时代开始,马六甲就凭借上述两个优越的因素,逐步发展成国际商港。

三大苦力间联营

他说,在1960年代,甲州很多饲料厂,都是从泰国大量进口玉蜀黍以供工厂需求。当年,马六甲河两岸都有很多苦力上卸货,当时非常兴旺热闹。

他指出,现在关税局货仓也是以前的货仓,所有的大船必须在该处报关后,才进入码头。

曾台成说,战前时代,码头苦力经常都会为了抢生意而发生纠纷,直到1947年,其中三间最大的苦力间联营,纠纷问题才解决,所有收入由大家一起平分。

“马六甲河口码头已有百多年历史,在1990年代,因政府要发展马六甲河,码头被迫搬迁到丹绒吉灵,渐渐的,这里再也没有驳船进来,只剩关税局船只在这里上货卸货。”

曾台成透露,当地从以前的码头发展成现在的旅游景点,有海上花博物院、关税局博物院、酒店, 还有每天载游客的游艇,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兴旺。

难忘苦中作乐的日子

“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令我毕生难忘。”

曾台成说,当年在码头工作时,各族苦力都有,虽然工作辛苦,但是空闲就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大家都和睦相处,那段时光真的很开心。

他指出,以前,河口两岸都很热闹,每天都有小贩挑着担子来卖食物,即使是到深夜,码头还是很多苦力,大家都在等著上货卸货。

他透露,曾有苦力在搬运过程中坠海失踪,也有人溺毙,各种意外都曾经在码头发生,唯过去数十年,都不曾在码头遇上灵异事件。

他觉得开心就是认识了一班好朋友,但是现在所剩无几,很多都已不在人世。

码头搬迁‧机械取代
苦力走进历史

码头工友联和会在上世纪90年代有100多人,后来因码头搬迁到瓜拉宁宜,甲河船运业也逐渐没落,最终联合会在2000年宣布解散。

当时,许多苦力也因码头搬迁,及许多搬运工作都是以机器取代,在工作量减少之下,纷纷改行,各分东西。

之后,政府将码头货仓改建成关税、移民与检疫中心,并于数年前,在对岸兴建一座新关税、移民与检疫大厦,旧中心就空置到今日。

早年,来自中国、泰国、印度的远洋船只在海口停泊卸货,由驳船运送到港口和沿河的货仓。河口有一座起吊机,凡超过1吨的货物,就必须由人力绞动机提货。

驳船分担载量100多吨的舯舡,往来港口和河口,从远洋货船卸货。由于驳船没有引擎,全靠人力配合潮水撑船进退或由电船托运。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