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之歌(第八篇) 跨河大橋改寫兩地歷史 十八丁渡頭停擺
報導/攝影:林順利
霹靂州太平十八丁和過港漁村中間,只隔一條百余尺寬的河流“泣河”,過去多年,兩地漁村住戶皆以小型舢舨渡河,乘客只需隨意將10仙或20仙放在船板上,就當著付給擺渡人船費,數十年如一日。
以前,渡頭只是一些簡陋木製平台和梯級,讓擺渡人靠近,搭客跨步上下舢舨,往來兩岸漁村。
鼎盛時間,十八丁與過港漁村的擺渡人,一度有5至6人,大家輪流提供廉宜載客服務,從早到晚。
物換星移,隨著政府斥資興建的跨河大橋在2013年尾完工啟用后,舢舨已漸被大橋取代,村民多以步行、腳車及摩哆,使用大橋往來兩地。
有波浪舢舨搖晃
這也使到擺渡人生計受打擊,一些擺渡人基于已到退休年齡,告老停業;一些則轉移陣地,移師他處作業,由于搭客越來越少,索性停業。目前,只剩下唯一的擺渡人堅守故業。
過港老一輩的村民受訪時說,以前,小學生每天在清晨五六點就摸黑到碼頭乘坐舢舨過河,一旦人多或遇上漁船經過掀起波浪,舢舨就搖晃起來,情況十分危險。
老村民憶述,舢舨服務只提供到凌晨一兩點,不過,若在沒有舢舨服務期間,島上出現緊急事故,如產婦分娩或病人必須緊急送院,熱心村民多會使用漁船把產婦或病人載到對岸,以送往太平醫院。
隨著村民爭取多年,政府終答應興建跨河大橋,銜接十八丁與過港漁村,改寫了歷史,如今兩地村民已改用大橋往來。
等漲潮才過港辦喪事
村民說,以往過港有人辦喪事時,必須等到清晨漲潮,潮水漲起,漁船甲板與碼頭等高,才可從十八丁把棺木運送到對岸的喪府。然后,出殯當天凌晨漲潮時,又把靈柩運到十八丁停放。
早年,村民和學生乘舢舨渡河前往十八丁,會先把腳車停放在靠近碼頭的路旁,返回過港后,才騎腳車回家。每日從過港來往十八丁的居民相當多,他們所依靠渡河的,是一艘十來尺長的舢舨。
由于兩岸只靠舢舨往來,居民在搬遷或搬運大物件時,須順著海水的潮流辦事。
起初,舢舨是通過人力划木槳擺渡過河。后來,舢舨安裝上引擎,可更快速方便的讓居民往來兩岸。
擺渡養大8子女
◆謝源興 (70歲,退休擺渡人)
我曾當擺渡人20余年,靠著微薄收入,省吃儉用養大8名子女。
不知從何時開始,過港和十八丁之間便有擺渡服務,我是繼承父業,靠擺渡為生。
每天的收入只有30余令吉;中小學生乘舢舨渡河時,都沒有給錢,只有成人才付費。
后來大橋建好后,搭客少了很多,加上年事已高,唯有退休。
橋建好不搭舢舨
◆陳亞明(60多歲,過港村民)
自7歲上學起,便乘坐舢舨到十八丁。
早在三四十年前起,聽說政府有意搭建一座橋銜結兩地,2013年大橋建好,我也沒再搭舢舨。
最後擺渡人擬退休
◆林文福(63歲,擺渡人)
目前僅剩下我一個人作業,在大橋建好后,擺渡人多已退休。由于年事已高,打算停業。
我在每天清晨便開始提供服務,直至下午時分,收費20仙左右,有者會自願多付。
我曾從事捕魚,因年老便沒再出海,由于有船隻,便改用來載客,既打發時間,也有少許收入。
新渡頭移師別處
◆馬瑞群(十八丁村長)
隨著跨河大橋建好后,渡頭已成歷史,新渡頭也移師別處。
十八丁只有一座政府興建的碼頭,平日過港漁村民都使用大橋往來,少部分人仍使用舢舨,碼頭如今已多作為遊艇上下客使用,唯碼頭設備須改善。
搭客多為樂齡人
◆郭生南(十八丁地方聞人)
十八丁渡頭舢舨服務約在50年前已出現,之前,十八丁及過港村民都是靠船隻往來,初時只收10仙,過后漲至20仙。
以前渡頭在十八丁與過港最靠近處,后來政府在此處建橋,並于2013年啟用,渡頭才搬至靠近著名的咖哩麵攤附近。
由于搭客少,擺渡人也漸減少,搭客多為樂齡人士,因登橋較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