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披白袍踏出醫學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披白袍踏出醫學院

報導:方俊心
圖:潘嘉威、受訪者提供



法易斯,24歲——在斯里蘭卡Sri Jayawardenapura醫院的心胸外科和馬爾代夫Indhira Gandhi紀念醫院的急診室見習。

蔡馨儀,24歲——在尼泊爾加德滿都Patan醫院的一般醫藥與一般外科見習。

曹慧麗,23歲——在台灣台北慈濟醫院的腎臟內科和急診室見習。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站在她身旁,而她對你的心意渾然不知,而是從書本到職場。對醫學系的學生來說,尤其如此,當書本裡的血管移駕到活人身上,心臟是跳動的,失手是致命的,見習制度因而成為一種必要。

Clinical Elective Module(選擇性臨床見習,以下簡稱CEM)是泰萊大學醫學系大四的活動,學生自由選擇到國內外任何願意接受他們的醫院,進行為期六週的見習,三週在內科,三週在外科。

“我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該校醫學院副院長王勤國說:“就是除了雙溪毛糯(大三至大五學生的見習地點)以外,學生有機會在別的地方、別的醫院工作,開闊視野。”

這些地方可以是發達國家,也可以是第三世界國家,無論哪種,醫療資源與制度皆跟我們有所差別,學生得以觀察與借鑒他人經驗,同時激發深入一科的興趣。

去年,第一批醫學系大四生參與了CEM,17位學生中四位到了海外,即台灣、尼泊爾、馬爾代夫與印度,學生曹慧麗、蔡馨儀及法易斯(Minah Faiz Rashad)願與大家分享這段難忘的經驗。

海外見習醫療情況各不同

世上有超過190個國家,以發展水平而言,馬來西亞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醫療制度也一樣。學生們何以選擇到上述的地方去呢?

曹慧麗首先回答:“我本身是素食者,慈濟是提供百分百素食的醫院,我想知道他們如何以食物來推廣健康生活。第二個原因是,聽說那裡採用義工制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義工們很有愛心、同情心,對病人體貼入微,而我去到那裡,發現實情也的確是像別人說的那樣。”

她的選擇或許比較容易理解,台灣醫療體系走得比我們更前,那選擇到第三世界國家又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嗎?

蔡馨儀表示,16歲時,她曾跟隨教會的醫療團隊到尼泊爾去,她很喜歡那裡的環境,風景優美,人們也很友善,而且病人非常珍惜醫生的服務。“在第三世界國家會得到很多親身參與的機會,發達國家有很多限制,見習醫生沒那麼多機會接觸患者。”

馬爾代夫籍的法易斯則說,因他在斯里蘭卡完成中學與大學先修課程,所以會再回到那裡去。“我也很想知道世界各地的醫療情況,想看看相比之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有什麼差別。”

手術台不再遠距離

獲得相關醫院批准后,學生們跟導師一對一討論此趟見習的學習目標。“我們並不是貿貿然到那地方去東張西望的。”法易斯說,“回來后,我們要向導師報告我們的進度與收穫,也要跟學弟妹分享經驗。”

在心胸外科呆了三週,最叫他難忘的是進行心臟手術時,醫生讓他握著病人的心臟,感受心臟的跳動。“這經驗非常奇妙!”他眉飛色舞,“也鼓舞我繼續走這一條路。”

對蔡馨儀而言,最難能可貴的是獲准參與手術,而且扮演重要的協作角色。“在馬來西亞,見習醫生是站在最后面的,大概離手術台兩米遠吧?”她開玩笑,“妳只能踮高腳尖,看著其他醫生的背部。”

或許這番話會讓病患與家屬感到安心,但對培育醫生而言,這是兩難的一件事情。書本是靜止的,生命卻是有機體,無時無刻充滿變化,醫生要將這兩者連結起來,非親自“動手”不可,然而見習醫生從沒正式操刀過,是否可放心讓他們工作呢?但如果不讓他們工作,他們又該怎麼進步呢?

曹慧麗指出,院方會給他們辦很多課程。她最難忘的經驗,是徵得醫生與病人的許可后,替病人照腹部超音波。

醫療狀況的現實與無奈

經歷海外六週,學生們除了吸取寶貴經驗,也發現了海外與自家的大不同。

法易斯認為,在斯里蘭卡,最明顯的差別是醫病關係。斯里蘭卡的病人很珍惜醫生的服務,當他們離開病房時,會送醫生小禮物,或自己做的蛋糕跟醫生道謝。

“在馬來西亞,我發現很多人都認為那是醫生應該做的事,他們不知道醫生為了治好他們,其實投入了很多心血和時間。”

蔡馨儀也有同感。這趟行程,也讓她深深體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狀況的現實與無奈。“我們的醫院尚且有政府補貼,還有保險制度,但在那裡,人們很窮,他們從山上跋涉過來,唯一的工作是務農,為了看醫生,他們付出他們的所有。一切都是要收費的,看診要,拿藥也要,每個環節都要付費。”

因醫療費遠超負擔,因此人們往往到了病得非常嚴重時才求醫。“當他們來到時,你會發現他們有完書上所說的症狀。”

而且尼泊爾醫院的衛生設施不夠完善,國內是每張床邊都有潔手劑,但在那裡只有一塊肥皂,一條抹布,很多人共用,口罩和醫療袍也是重複使用的。

相比之下,台灣人就幸福多了。曹慧麗說,台灣的醫療技術與設備都很先進,人們還可以使用網上掛號,預約看診時間。

另外,他們採全民健保制,政府醫院或私人醫院的收費並沒有太大差別,也因而求診的人各式各樣,有輕微毛病的,也有病重的,“當中有些人並不珍惜醫生的付出。”

相較于馬來西亞,台灣人也更注意自己身體的警訊,能夠在患病前期就及時發現,這是值得國人借鏡的地方。

病人是我們的良師

回想這六週的體驗,曹慧麗的感想是“充滿感謝。”她覺得,要不是有這些願意接受他們的病人,他們永遠是紙上談兵罷了,也不可能有機會獲得這些寶貴的經驗,“他們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蔡馨儀補充,進行手術時,緊張感當然是有的。她很感謝有能力、有經驗的醫生的引導,“在一邊動手術時,跟你說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別人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

除了感謝,法易斯也多了一種“如願以償”的興奮感:“其實我們很想嘗試,也一直都在為此準備,但在馬來西亞只能看,不能做。”

詢及日后是不是會深入自己見習中曾嘗試的專科,法易斯說,有可能,他也許會選擇當急診室醫生。

曹慧麗則表示,雖然這次吸收了很多經驗,但時間畢竟不夠長,她還沒有確定方向,會在見習兩年后再做決定。

蔡馨儀則認真地提及自己以后的夢想:“不管以后我的專長是在哪一科,我想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像我在尼泊爾認識的醫生般,在郊區設立醫療站或診所,為窮苦的人提供醫療照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