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卖糖 也卖古早回忆 叮叮叮响了60年 | 中国报 China Press

老师傅卖糖 也卖古早回忆 叮叮叮响了60年

本报特约
独家报导∕摄影:何诗婷、苏德洲
(吉隆坡17日讯)卖传统小食,也卖童年回忆!



当了叮叮糖师傅约过60年的郑金华,年逾80岁,但至今仍不断把“铁马”放在客货车上,穿州过镇全马跑,以让新一代华人重新认识祖父母和双亲旧时代的零食,即“叮叮糖”与“麦芽糖”。

郑金华说,虽说时代变迁,现代的年轻人对这传统零食已感到陌生,但对他而言,至今一大把年纪仍拖着身体到处售卖这传统零食,除了打发时间和赚钱,更重要的是想卖一个回忆给该年代的人,并重新将这传统零食“保温”。

他说,现代年轻人听过“叮叮糖”和“麦芽糖”,但很多人始终没有见过两者的庐山真面目,为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他儿子也随着他步伐当起“叮叮糖”师傅。



目前全马仅剩几位会制造“叮叮糖”的师傅,郑金华是其中一位。

他受访时说,他过去从事这行业是在机缘巧合下,结果一接触这行业,就半个世纪了。

郑金华来自森美兰芙蓉。他说,他是于10多岁时,因家境不好,也没升学机会,因此一开始工作便是在杂货店打工,当时月薪只有20令吉。后来为了生计,他向朋友批发“叮叮糖”来售卖,以帮补家用。

他说,人算不如天算,朋友最后却转行售卖冰淇淋生意,他在无策之下,唯有向友人讨教制作“叮叮糖”的手艺。

铁马工具依旧未变

时代变迁,郑金华的售卖方式依然不变,仍保持着以一辆“铁马”、一把雨伞,铁锤和锥子,并现场把一大盘的糖凿碎。

当然他也强调,以客货车售卖“叮叮糖”极为麻烦,以脚踏车穿梭大街小巷反而轻便得多。

他也说,早在50年代时,有车的人不多,大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脚车,因此他在古早时都是踏脚车售卖“叮叮糖”。

他说,因为过去的习惯,至今他仍坚持推着脚车售卖“叮叮糖”。

不过,他说,现在与过去不同是,他以客货车载了“叮叮糖”和脚车到一个地区后,再推着脚踏车去售卖。其儿子也是如此。

迎合现代口味更多

虽说郑金华保存了传统售卖方式,但制作“麦芽糖”和“叮叮糖”的方式必须与时并进,否则继续以传统方式制作,最后肯定气死邻居!

他说,这是因为传统制作方式是以木材慢慢烧煮麦芽等,散发出的浓烟将熏及隔壁邻居。为了不想带给人麻烦,他以液化石油气取代木材。

郑金华也说,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他和儿子研发了多种口味的“叮叮糖”,但都以水果口味为主。

他说,他自己只是售卖原味和薄荷口味的“叮叮糖”,他的儿子售卖的口味比较繁多,有草莓、香蕉、菠萝及橙等口味。

他希望创新的多种口味“叮叮糖”,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购买。

父子分道走遍南北

父子俩“双剑合璧”穿梭西马各角落,但郑金华至今仍坚持独自找寻他每天的“落脚地”卖叮叮糖,鲜少与儿子同行。

他说,他60年来走遍了半岛多个州,其中包括森美兰、雪兰莪、马六甲、柔佛、槟城、吉打和霹雳等。

他家住芙蓉,但至今仍驾着货车到北马或东海岸售卖叮叮糖。他说,如果到北马或东海岸地区,他必须在该处租旅店过夜休息,然后隔天才返家。

相反的,他说,若是到隆雪或马六甲属于比较靠近森州的地方,他一般会每天往返住家。

不会长驻同一地点

郑金华说,他们父子俩不会固定在一些地点售卖这传统零食,除了一些邀约,如到一些庙会或活动才会见到他们父子的踪影,因为这些邀约上的时间早已定下。

他说,至于其余时间他会到什么地方摆摊,他有时也说不上来。

“每次一些顾客问我什么时候还会再来,我还真的说不上来。”

他说,他不能固定一个地方或长期在一个地方售卖,否则顾客会看腻和吃腻。

郑金华父子穿梭在北马、南马和东海岸,每半年平均才会重回到同一个小镇,有时,甚至一年才重回一次。

无论如何,他认为,每次重回到同个小镇,见到顾客就如同见到老朋友。

郑金华说,目前他的顾客群对像多数是华人和印度人,但他父子也尽量将叮叮糖与麦芽糖推广给游客,甚至不断到一些展览会或庙宇摆档。

他说,他的儿子曾到吉隆坡的一个展览会摆摊售卖叮叮糖和麦芽糖,岂料摆摊期间多数来询问及购买的顾客大部分都是以外国游客为主,尤其是洋人。

他说,国外游客觉得叮叮糖好特别,尤其是黏糊糊像似年糕的麦芽,他们更加喜欢吃,相反的本地人就不会那么好奇。

叮叮糖又叫贵妃糖

“叮叮糖”是由麦芽糖和白糖制成,因为使用这两种材料,糖就会变得坚硬,所以需要使用小铁锤和大钉子把一盘的大糖块敲成一小颗一小颗。

“叮叮糖”又叫“贵妃糖”。据说,在中国古代杨贵妃最喜爱吃糖子,整天都会把糖子含在嘴里吃,所以民间就把这糖子称作“贵妃糖”。

随着时代变迁与改朝换代,“贵妃糖”渐渐流入民间,成了如今的“叮叮糖”。

“叮叮糖”后来随着从中国南下寻找生计的华人来到大马。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