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教育水平(一) 衡量教育水平 評估涵蓋多方面 高挑戰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大馬教育水平如何,難以從片面角度評估,但自從我國參與“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後,它儼然成為評估我國教育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且透過教育專家、學者和在外國執教的大馬教授等人,一起探討“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對大馬教育的影響,以及大馬初、中、高三個等級教育現況與未來方向!
以何種標準來界定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包括如何準確的衡量這些標準指數,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國家教育的差異,包括各教育階段的入學普遍性,例如入學率、升學率、畢業率等;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應用及創造,以及教育風氣,包含教師素質、專業受尊敬程度、學府數量和基本設施等。”
對教育水平的定義,大馬教育專家楊泉博士指出,需要考量許多因素。
語文是主要動力
在他看來,教育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係,而教育是經濟的基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下,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是推動知識經濟增長的最基本興國戰略。
“因此國家教育水平的評估焦點,首先就對準國人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應用及水平創造能力,尤其是高科技教育成就。”
他表示,語文是智力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掌握一切知識和技能的基本條件,而掌握數理是高科技教育成就的主軸,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所以,這些科目就成為國際教育評估的重點。不過,這只能代表學術方面的成就。“
他指出,但它已完全忽略感性方面、歷史人文和社會價值方面的認知。
測量可信度不明確
教育評估一般是以比較方式處理,若與科學測量相比,教育評估或測量就面對測量可信度,有效或真實與否的難題。
測量學稱之為可靠性(Reliability)與合法性(Validity),楊泉博士舉例說,科學測量一個人的體重非常準確,因為測量工具的可信度和真實度非常高。
“一個80公斤者的體重比40公斤者高一倍;反過來說,教育測量一個人的學術成就的可信度和真實度就沒那麼明確。例如,考獲數學測驗滿分,並不代表完全掌握了數學知識和運算能力;同樣的,考獲80分者並不代表其能力比考獲40分者高一倍。”
他指出,這是因為教育測量工具,即測驗或考試,並不能完成評估學生全面的知識和能力。
因此,當前的教育測量標準是以比較方式作業,即按照學生的考試分數從最高排到最低,然後按照統計學的特定常態分佈模式,重定分數或等級。
“所以,國際教育評估方式都是以比較方式為重點,我所以要解析這點,是因為一般人對教育測驗的評估分數或等級存有許多誤解。”
統一差異變單一標準
跨國比較不實際
無論如何,要明確的定義教育水平標準是非常困難。
楊泉博士以數理和語文科目為例,各國的人口眾寡、地方大小、教育系統分佈、教育制度、教學科目和內容存有很大的差距。“各國的教育發展程度和歷史進展不同,入學普遍性,包括入學率、升學率、畢業率等、教育基本設施、城鄉地區和族群概況等,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他認為要把這些差異統一成為一個標準,然後作一個跨國比較,是不太實際和不公的作法。
人物背景
◆楊泉博士簡介
─理大教育系教授;
─曾任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教育諮詢專家;
─美國多間大學客卿教授;
─任國際科技教育機構常務理事等要職;
─丹絨馬林蘇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學研究院士;
─深入研究我國教育政策及教育史;
─曾任獨中工委會考試局主任
全名: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國際學生評估計劃
英文名: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次數:三年一次,2000年開始。
主導:“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國”(OECD)
對像:針對即將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
人數:隨機選出至少5000名學生,不足人數國家則全體同齡參與。
目的:
(一)對學生未來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具備的解題程度;
(二)評估習得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程度進。評估各領域的素養程度(Competency):
(1)數學素養
(2)科學素養
(3)閱讀素養
指標:教育品質和公平性
報告分析:學生的教育表現差異,以及教育機會均等與否。
大馬在PISA的表現 (2009年第一次參加)
|
||||||
年份
|
2009年
|
2012年
|
||||
項目
|
名次
|
分數
|
表現(名次為準)
|
名次
|
分數
|
表現(名次為準)
|
數學 | 57 | 404 | ─ | 52 | 421 | 上升 |
科學 | 53 | 422 | ─ | 53 | 420 | 保持 |
閱讀 | 55 | 414 | ─ | 59 | 398 | 退步 |
註:參與國家(包含OECD成員國和非成員國) | ||||||
2009年74國 | 2012年65國 |
過去5次PISA評估參與學生數量
|
||||
年份
|
參與學生
|
成員國
|
非成員國
|
備注
|
2000 | 26.5萬人 | 28 | 15 | 11個非成員國較後於2002年加入評估。 |
2003 | 27.5萬人 | 30 | 11 | ─ |
2006 | 40萬人 | 30 | 27 | ─ |
2009 | 47萬人 | 34 | 51 | 10個非成員國較後於2010年加入評估。 |
2012 | 51萬人 | 34 | 31 | ─ |
PISA歷屆三甲
|
||||
2000年 | 1 | 芬蘭 (546) | 日本 (557) | 韓國 (552) |
2 | 加拿大(534) | 韓國 (547) | 日本 (550) | |
3 | 紐西蘭(529) | 紐西蘭(537) | 芬蘭 (538) | |
2003年 | 1 | 芬蘭 (544) | 香港 (550) | 芬蘭 (548) |
2 | 韓國 (534) | 芬蘭 (544) | 日本 (548) | |
3 | 加拿大(528) | 韓國 (542) | 香港 (540) | |
2006年 | 1 | 韓國 (556) | 台灣 (549) | 芬蘭 (563) |
2 | 芬蘭 (547) | 芬蘭 (548) | 香港 (542) | |
3 | 香港 (536) | 香港和韓國(547) | 加拿大 534) | |
2009年 | 1 | 上海 (556) | 上海 (600) | 上海 (575) |
2 | 韓國 (539) | 新加坡(562) | 芬蘭 (554) | |
3 | 芬蘭 (536) | 香港 (555) | 香港 (549) | |
2012年 | 1 | 上海 (570) | 上海 (613) | 上海 (580) |
2 | 香港 (545) | 新加坡(573) | 香港 (555) | |
3 | 新加坡(542) | 香港 (561) | 新加坡(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