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莉 : 社团新路向
大马华人在本土落地生根,其中留下最明显的足迹之一,就是各地无数个崛起的乡团组织,为大马人奠定根基,作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几近每个乡团组织都设立教育奖励金或助贷金,更标志着它们对华教的重视及付出。
然而来到今天,常可见乡团组织面对青黄不接的困境,相关组织纷纷积极招收新会员, 与此同时,也可见以文化或公益活动为宗旨的社团崛起,这并非是更好或更坏的现象,仅是时代变迁,社群人口及思想意识变化而带来的改变。
华人社群当年离乡背井,远度重洋来到马来亚生存打拼,在孤苦无依的情形下,乡亲宗亲必须团结一致,然而演变至今天,许多年轻人其实已经把自己视为“马来西亚人”而非“中国人”,“祖根”固然重要,却也并非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必然部分,连带的乡团宗亲组织也渐渐式微,反之依据兴趣参与的文化或活动组织,更可引起年轻人参与的意愿。
这并非代表曾为本地华社贡献良多的乡团组织已无立足之地,然而若要吸引更多年亲人成为组织的新血,已非单凭“根”的联系可实现,已开出“枝叶”的华社,也应以不同“养分”维护“社团大树”,若可提供更适合年轻人的联谊活动,或回馈社会及大自然的公益节目,让年轻人在付出之余,对社区及社团产生归属感,才可确保乡团及宗亲组织的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