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莉 : 社團新路向

大馬華人在本土落地生根,其中留下最明顯的足跡之一,就是各地無數個崛起的鄉團組織,為大馬人奠定根基,作出了無法磨滅的貢獻,尤其是幾近每個鄉團組織都設立教育獎勵金或助貸金,更標誌著它們對華教的重視及付出。

然而來到今天,常可見鄉團組織面對青黃不接的困境,相關組織紛紛積極招收新會員, 與此同時,也可見以文化或公益活動為宗旨的社團崛起,這並非是更好或更壞的現象,僅是時代變遷,社群人口及思想意識變化而帶來的改變。

華人社群當年離鄉背井,遠度重洋來到馬來亞生存打拼,在孤苦無依的情形下,鄉親宗親必須團結一致,然而演變至今天,許多年輕人其實已經把自己視為“馬來西亞人”而非“中國人”,“祖根”固然重要,卻也並非是年輕一代的生活必然部分,連帶的鄉團宗親組織也漸漸式微,反之依據興趣參與的文化或活動組織,更可引起年輕人參與的意願。

這並非代表曾為本地華社貢獻良多的鄉團組織已無立足之地,然而若要吸引更多年親人成為組織的新血,已非單憑“根”的聯繫可實現,已開出“枝葉”的華社,也應以不同“養分”維護“社團大樹”,若可提供更適合年輕人的聯誼活動,或回饋社會及大自然的公益節目,讓年輕人在付出之余,對社區及社團產生歸屬感,才可確保鄉團及宗親組織的持續生存。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