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 峇株难得一见专卖店 籐编出旧时代风情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零秘密. 峇株难得一见专卖店 籐编出旧时代风情

报导 : 欧妙香
夕阳行业◆手工制藤
(峇株巴辖19日讯)传统制籐技艺,不仅为籐永续生命,更编制出旧时代风情面貌,唯随着这门手艺后继无人,是否还能续编新时代?



位于峇株巴辖永安街的“协利籐店”,走过半世纪风雨,老旧店铺前,可看见挂满一件件的籐制品,有摇篮、有椅子、水果箩和鸟笼等,充满著浓浓的古朴甘榜风情。

“协利籐店”是郑立永于1947年创立,他在1970年退休后,便将店面交由儿子郑开胜与郑开益打理,另一儿子郑益昌也在店里帮忙。

十多年前,郑益昌因为两名哥哥相继退休,便接手这门生意。



屈指一算,经历郑氏父子两代人的籐店,至今有68年历史,是峇株巴辖难得一见的手工制藤专卖店。

郑益昌向《中国报》说,店里的籐制品属手工制作,成本高昂,在价格与产量上无法与塑料品竞争。

“如今市场塑料品普遍销售,价格又廉宜,现今许多民众都舍弃籐制品,转而选择塑料制成品。”

籐制品无法取代

但他认为,籐制品实有塑料品无法取代之处,不仅通风耐热,还环保耐用,一张籐椅只要小心保护,不受日晒雨淋,一般可用上几十年,就算坏了也能修,长远看来是物超所值。

“60年代制籐生意最好,当时塑料品还未盛行,这行业非常繁盛,家家户户都用竹籐家具,父亲每日埋首制作这些籐制用品,根本忙不过来。”

他说,当年,峇株巴辖便有7间籐店,可惜后来因后继无人,纷纷关闭。”

唯郑益昌具有挑战困难的精神,他选择努力提升自己制籐品的创作上,希望让传统的制籐工艺,能迎来另一个朝阳,而不是日落西山。

成本高涨生意难守

籐料供应日益减少,不仅原料短缺,成本更是节节高涨,让手工制藤生意雪上加霜。

郑益昌说,现在店内籐料都来自彭亨,由当地原住民负责到山里采籐,再由收购商转卖到店里,但近期到山上采籐的原住民越来越少,不仅导致籐料供不应求,成本更因此水涨船高。

“制藤成本这几年高涨,有些不知情顾客会将十几年前藤制品价格与现在拿来作比较,生意难免受影响。”

虽然如此,熟客还是常去光顾,也介绍新客到店里参观,毕竟外州很难找到这类手工制藤店铺。

现在店里藤制品售价介于20令吉至200令吉,视物品大小与编 制难易度而定。

顾客带草图上门定制

郑益昌制籐手艺炉火纯青,“客制化”制作各种物品,全难不倒他。

郑益昌说,顾客常带着一张草图上门,要求他客制化制作物品,他也乐此不疲,最常做的是才艺比赛道具,如籐帽、籐书包、籐制模板等,有者更曾凭着他制作的籐制道具荣获奖项。

问及制作一件籐制品所需花费的时间,郑益昌说,这须依据物品大小与难易度而定,快则三四个小时,慢则花上半天时间。

“我做过最大件的籐制品,是多年前新山一间神庙订做的4个大灯笼,足有8尺高、6尺宽,4个灯笼几乎把整间店都塞满了,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心灵手巧用心制作

继承传统手艺、开创新式设计,68年老店在传统上发挥新意,将家家户户日用的籐制品,改良成集美观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郑益昌说,他原本是抱着尝试心态,在空闲时通过阅读杂志,自己研究摸索,制造出许多新式籐制品,没想到这些摆设品获顾客喜爱,他便顺水推舟,将自己的设计成品放在店里摆卖。

郑益昌制作独具匠心,店内除了摆卖精致摆饰品,还有具实际用途的毛笔架、雨伞桶及手提篮等。

店里除售卖自制籐制品,也有从中国进口的竹制品,郑益昌心灵手巧,一些进口竹制品经过他一番加工,便摇身变成另一样实用商品。

“编制籐制品并不难,自己构思制作籐制品则较花功夫,但看到成品那一刻,满足感无可言喻。”

吹复古风生意增加

市场吹复古风,籐制品稍作回温。

郑益昌指出,目前,其籐制品店主要的顾客群是巫裔同胞,华裔则日渐减少,因为华裔年轻一代多对这类传统手工制品不感兴趣,较倾向直接购买现代化的塑料制成品。

每逢开斋节与水果盛产季节,“协利籐店”生意量会增加,巫裔顾客会到店里购买家具与篮子,果园园主也会向郑益昌订购籐箩。

虽然近年来掀起复古风潮,使籐制品有重回市场趋势,但如今制籐生意已大不如前,无法与60年代繁盛期相比。

传承手艺后继无人

制籐手艺后继无人,传统手艺沦为夕阳行业,光辉不再。

与其他夕阳行业面对的问题相同,郑益昌4个女儿都无意学习这门手艺。

他感叹,制藤这门手艺并不轻松,在制藤过程中被割伤也是常有的事,且行业利润不高,一般年轻人都不对这行业感兴趣,在无接班人情况下,代代相传的制藤手艺恐无法传承下去。

“很多人都说这门手艺就这么断了很可惜,但这也没办法,现在年轻人有自己想法,我也很清楚他们不会接手这行业。”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