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 峇株難得一見專賣店 籐編出舊時代風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 峇株難得一見專賣店 籐編出舊時代風情

報導 : 歐妙香
夕陽行業◆手工制藤
(峇株巴轄19日訊)傳統製籐技藝,不僅為籐永續生命,更編製出舊時代風情面貌,唯隨著這門手藝后繼無人,是否還能續編新時代?



位于峇株巴轄永安街的“協利籐店”,走過半世紀風雨,老舊店鋪前,可看見掛滿一件件的籐製品,有搖籃、有椅子、水果籮和鳥籠等,充滿著濃濃的古樸甘榜風情。

“協利籐店”是鄭立永于1947年創立,他在1970年退休后,便將店面交由兒子鄭開勝與鄭開益打理,另一兒子鄭益昌也在店里幫忙。

十多年前,鄭益昌因為兩名哥哥相繼退休,便接手這門生意。



屈指一算,經歷鄭氏父子兩代人的籐店,至今有68年歷史,是峇株巴轄難得一見的手工製藤專賣店。

鄭益昌向《中國報》說,店裡的籐製品屬手工製作,成本高昂,在價格與產量上無法與塑料品競爭。

“如今市場塑料品普遍銷售,價格又廉宜,現今許多民眾都捨棄籐製品,轉而選擇塑料製成品。”

籐製品無法取代

但他認為,籐製品實有塑料品無法取代之處,不僅通風耐熱,還環保耐用,一張籐椅只要小心保護,不受日曬雨淋,一般可用上幾十年,就算壞了也能修,長遠看來是物超所值。

“60年代製籐生意最好,當時塑料品還未盛行,這行業非常繁盛,家家戶戶都用竹籐家具,父親每日埋首製作這些籐製用品,根本忙不過來。”

他說,當年,峇株巴轄便有7間籐店,可惜后來因后繼無人,紛紛關閉。”

唯鄭益昌具有挑戰困難的精神,他選擇努力提升自己製籐品的創作上,希望讓傳統的製籐工藝,能迎來另一個朝陽,而不是日落西山。

成本高漲生意難守

籐料供應日益減少,不僅原料短缺,成本更是節節高漲,讓手工製藤生意雪上加霜。

鄭益昌說,現在店內籐料都來自彭亨,由當地原住民負責到山里採籐,再由收購商轉賣到店里,但近期到山上採籐的原住民越來越少,不僅導致籐料供不應求,成本更因此水漲船高。

“制藤成本這幾年高漲,有些不知情顧客會將十幾年前藤製品價格與現在拿來作比較,生意難免受影響。”

雖然如此,熟客還是常去光顧,也介紹新客到店里參觀,畢竟外州很難找到這類手工制藤店鋪。

現在店里藤製品售價介于20令吉至200令吉,視物品大小與編 製難易度而定。

顧客帶草圖上門定製

鄭益昌制籐手藝爐火純青,“客製化”製作各種物品,全難不倒他。

鄭益昌說,顧客常帶著一張草圖上門,要求他客製化製作物品,他也樂此不疲,最常做的是才藝比賽道具,如籐帽、籐書包、籐製模板等,有者更曾憑著他製作的籐製道具榮獲獎項。

問及製作一件籐製品所需花費的時間,鄭益昌說,這須依據物品大小與難易度而定,快則三四個小時,慢則花上半天時間。

“我做過最大件的籐製品,是多年前新山一間神廟訂做的4個大燈籠,足有8尺高、6尺寬,4個燈籠幾乎把整間店都塞滿了,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心靈手巧用心製作

繼承傳統手藝、開創新式設計,68年老店在傳統上發揮新意,將家家戶戶日用的籐製品,改良成集美觀實用于一身的藝術品。

鄭益昌說,他原本是抱著嘗試心態,在空閒時通過閱讀雜誌,自己研究摸索,製造出許多新式籐製品,沒想到這些擺設品獲顧客喜愛,他便順水推舟,將自己的設計成品放在店里擺賣。

鄭益昌製作獨具匠心,店內除了擺賣精緻擺飾品,還有具實際用途的毛筆架、雨傘桶及手提籃等。

店里除售賣自製籐製品,也有從中國進口的竹製品,鄭益昌心靈手巧,一些進口竹製品經過他一番加工,便搖身變成另一樣實用商品。

“編製籐製品並不難,自己構思製作籐製品則較花功夫,但看到成品那一刻,滿足感無可言喻。”

吹復古風生意增加

市場吹復古風,籐製品稍作回溫。

鄭益昌指出,目前,其籐製品店主要的顧客群是巫裔同胞,華裔則日漸減少,因為華裔年輕一代多對這類傳統手工製品不感興趣,較傾向直接購買現代化的塑料製成品。

每逢開齋節與水果盛產季節,“協利籐店”生意量會增加,巫裔顧客會到店里購買家具與籃子,果園園主也會向鄭益昌訂購籐籮。

雖然近年來掀起復古風潮,使籐製品有重回市場趨勢,但如今製籐生意已大不如前,無法與60年代繁盛期相比。

傳承手藝后繼無人

製籐手藝后繼無人,傳統手藝淪為夕陽行業,光輝不再。

與其他夕陽行業面對的問題相同,鄭益昌4個女兒都無意學習這門手藝。

他感歎,製藤這門手藝並不輕鬆,在製藤過程中被割傷也是常有的事,且行業利潤不高,一般年輕人都不對這行業感興趣,在無接班人情況下,代代相傳的製藤手藝恐無法傳承下去。

“很多人都說這門手藝就這么斷了很可惜,但這也沒辦法,現在年輕人有自己想法,我也很清楚他們不會接手這行業。”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