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FUN大马.两个丹绒两种面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玩FUN大马.两个丹绒两种面貌

文/图:碧澄



马来文的“丹绒”(Tanjung)是岬角的意思,这名词早已深入华人的内心世界。一提到丹绒,滨海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进入我们的思维……

一连几天公假,突发奇想,要找个有“丹绒”名称的地方走走,一天去一个地方就好。丹绒红毛丹,有其名,无其实,而且已经去过,当然不在考虑之列。丹绒哈拉班,在巴生,太近,对它的印象不太好;丹绒武雅,在槟岛,需要过夜,不想去。经子女提醒:丹绒比达拉、丹绒士拔,正符合心中的条件,就做了这样的决定:先去丹绒比达拉,再去丹绒士拔。

马来文的“丹绒”(Tanjung)是岬角的意思,这名词早已深入华人的内心世界。一提到丹绒,滨海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进入我们的思维。住在城外的人可能很向往城市的繁荣与热闹,但长久浸淫在大都市的我们,能在有山或有水的地带徜徉,舒缓舒缓经常紧绷的神经,该是生活最好的调剂方式。

丹绒比达拉
野餐消闲好天地



丹绒比达拉(Tanjung Bidara)意思是枣之岬。何以取这个名称,不得而知。当然,目前这儿已找不到那种枣树了。

这地方坐落于马六甲的亚罗牙也(Alor Gajah)县,州议席包含十一个传统马来乡村,在马日丹那(Masjid Tanah)国会选区里头,人口只有一两万人,九成以上是马来同胞,大部分以务农或打渔为业。

离马日丹那约10公里的丹绒比达拉,是马六甲一个早已家喻户晓的海滩,犹如森美兰州的波德申。大家也都知道附近有个守卫森严的特任达军营(Kem Terendak)。丹绒比达拉与另两个海滩为邻,一为巴当甘文丁海滩(Pantai Padang Kemunting),另一为孟加兰峇叻海滩(Pantai Pengkalan Balak),都是野餐、消闲的好天地。

大海阳光微风
大自然恩赐

海滩上的人, 几乎清一色是马来人,而且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他们在细沙上铺上蓆子,较新潮的就竖起睡袋,大家都在抛开一切地、真正地休息,饿了就把带来的食物,如椰浆饭、咖喱鸡等拿出来充饥,至于饮料,不外是红色的糖浆水。

从海里回来的小孩、青少年,脸上无不充满著笑容,显然内心觉得无比舒适、欢欣。

大自然中的大海、阳光、微风一旦与人有了近距离密切的接触,得益最多的是人类,不过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因了人类的回归而表现得异常热切、兴奋。

参观玳瑁海龟
慵懒吹海风

当地的村民特别推荐我们去巴当甘文丁海滩参观行将绝种的玳瑁海龟(Penyu Karah),巴当甘文丁渔业局海龟孵化中心正负起拯救与保护玳瑁海龟的任务。

孟加兰峇叻海滩其实是丹绒比达拉的延伸,一座规模中等,有天文馆、天文训练中心、观察台、机器人等设备的天文综合大厦(Kompleks Al-Khawarizmi)矗立其间。

可惜由于当天是公共假期,我们只能坐在海边的树阴下,静静享受时而有节奏时而无节奏吹送过来的清凉舒畅海风。

海水不时闪烁著粼粼的波光,常常是零碎的,但间中呈现完整的一大片,就美得十分迷人。也许渔人都休息去了,海面偶尔出现的三几只帆船或摩哆小艇,都是年轻小伙子寻找刺激活动的玩意儿。

敲取小蠔粒粒皆辛苦4

在附近的民宿走了一圈,顺便看看当地居民简朴生活的情况。

有一两名马来妇女泡在几块大石旁的浅水中操作。只见她们拿着一种工具往石头上敲打,发出“笃笃笃”单调的声响。好奇地走近她们,问个明白,看个究竟。原来她们用一把小锤,往粘在石头上的一种贝壳类的薄壳上轻轻一敲,马上就有一点白色的东西出现。

妇女把它捏著,放进一个汽水罐里。她们管这种东西叫teritip。如果翻查字典,你只能查到那是牡蛎属动物、蠔、凿船贝、籐壶等释义,都不得要领,很可能以为那是用来制造蠔油的原料。不是的,蠔是tiram。

“平常华人喜欢吃的……蠔煎……”经她们一解释,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马六甲等地方吃的“蠔煎”,里头的蠔就是这样来的,可谓粒粒皆辛苦。她们装满一瓶,交给代理人,得20令吉,代理人交到蠔煎档口业者的手上,普通是30令吉。一盘“蠔煎”价钱不菲,不是没有道理的。鲜为人知的一件事,是这种小蠔可以生吃。住在海边的人,对于贝壳类食物反而不那么喜欢,也许多见了,就不觉得新奇了。

丹绒比达拉,给我们的一般印象,很简单:人们尽量保留地方原来的纯朴、宁静,假日就让它显示假日应有的状况。因此,十年前来过这儿的人,如今依然能体会到这地带的单纯、安宁与静谧,都市找不到、感受不到的环境,都在这儿一一让你尽情享用。

丹绒士拔情人桥
曾经响当当

位于雪兰莪州瓜拉冷岳县的丹绒士拔(Tanjung Sepat),取“士拔”(草鳍鱼)之名,说明这原是个名副其实的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热闹的小镇。

它一头是巴生,一头是汝来或雪邦。一边有摩立海滨,一边有峇眼拉浪或黄金海岸度假村。如若把两个丹绒相比较,单从外表来看,丹绒士拔与丹绒比达拉的景况便有极大的差别。

同样是渔村,适耕庄比丹绒士拔更早为人所知晓,虽然两地都以华裔占大多数。大概是七十年代吧,香港有人看上了丹绒士拔,计划在这儿建立海洋公园。招股的工作积极展开,海边也有了基本的建设。后来不晓得真正是何原因,计划告吹了,很多人自叹倒霉,却也无可奈何。

后来,那带地方剩下一间庙宇,一座戏台。再后来,一切变得零零落落。海边由于有好些大树,大树招风,成了乐龄人士聚集之处。那座桥,本来是渔民上下船必经之道,无端给冠上“情人桥”之名,让人遐思,因而不胫而走。经过州议员与商界人士的大力推荐、宣传,以食色两大因素为号召,相对廉宜的海鲜、啤酒,加上小龙女的热情款待,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丹绒士拔的名字开始火红起来,人们对它不再陌生了。

古风之景豪迈之情引客来4

民以食为天,人以新为贵。丹绒士拔的商人深悉华人的心理,专攻华人市场那一块。他们不理会什么多元顾客,只求征服华裔心头的喜爱。有家商店,在店门前摆放一瓮瓮上面绑着红巾、似模似样的“女儿红”,含古风、侠客、豪迈的中华之情,非常讨好。

家家户户利用空地种植水果、农作物,可谓村民与当局互相作紧密的配合。举目所见,到处有生气,处处是生机。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乡村贫困的现象早已远离丹绒士拔了。

确实没错:两个丹绒,两种面貌。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一个不思改变,但求维持其原貌,一个不断力求在经济方面更上一层楼。两种思维,两条路线。你,选择哪项?……

城人来此减压吃海鲜

今日的丹绒士拔,一片兴旺之势,给人商机无限的感觉。它远眺马六甲海峡,把滨海的特色充分利用并加以发挥。

海边,多家餐馆林立,应付络绎不绝的游客之需。新鲜美味的海鲜,更兼价格合理,上菜快速,客人甚感满意。一传十,十传百,几乎每天都有一日游的团体到来,周末与周日更是客似云来。

据说,许多城市的人到此一游,为的是松懈紧张的心情,也顺便感受一下乡村生活的实质。这个由渔村变成的小镇,从海边向里头发展开来,用的是头脑,靠的是产品。芒果、木薯、火龙果,玉米、茄子、瓜豆蔬菜多是就地取材,稍远一点靠近菜市的一个新市场,灵芝、海南包(相信是近年南马华人从香港影片获得灵感,以若干咸鱼为馅,由柔佛传过来)等有新意的商品逐一在此获得推介、热卖。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