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FUN大馬.兩個丹絨兩種面貌

文/圖:碧澄

馬來文的“丹絨”(Tanjung)是岬角的意思,這名詞早已深入華人的內心世界。一提到丹絨,濱海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就會進入我們的思維……

一連幾天公假,突發奇想,要找個有“丹絨”名稱的地方走走,一天去一個地方就好。丹絨紅毛丹,有其名,無其實,而且已經去過,當然不在考慮之列。丹絨哈拉班,在巴生,太近,對它的印象不太好;丹絨武雅,在檳島,需要過夜,不想去。經子女提醒:丹絨比達拉、丹絨士拔,正符合心中的條件,就做了這樣的決定:先去丹絨比達拉,再去丹絨士拔。

馬來文的“丹絨”(Tanjung)是岬角的意思,這名詞早已深入華人的內心世界。一提到丹絨,濱海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就會進入我們的思維。住在城外的人可能很嚮往城市的繁榮與熱鬧,但長久浸淫在大都市的我們,能在有山或有水的地帶徜徉,舒緩舒緩經常緊繃的神經,該是生活最好的調劑方式。

丹絨比達拉 野餐消閒好天地

丹絨比達拉(Tanjung Bidara)意思是棗之岬。何以取這個名稱,不得而知。當然,目前這兒已找不到那種棗樹了。

這地方坐落於馬六甲的亞羅牙也(Alor Gajah)縣,州議席包含十一個傳統馬來鄉村,在馬日丹那(Masjid Tanah)國會選區裡頭,人口只有一兩萬人,九成以上是馬來同胞,大部分以務農或打漁為業。

離馬日丹那約10公里的丹絨比達拉,是馬六甲一個早已家喻戶曉的海灘,猶如森美蘭州的波德申。大家也都知道附近有個守衛森嚴的特任達軍營(Kem Terendak)。丹絨比達拉與另兩個海灘為鄰,一為巴當甘文丁海灘(Pantai Padang Kemunting),另一為孟加蘭峇叻海灘(Pantai Pengkalan Balak),都是野餐、消閒的好天地。

大海陽光微風 大自然恩賜

海灘上的人, 幾乎清一色是馬來人,而且大部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他們在細沙上鋪上蓆子,較新潮的就豎起睡袋,大家都在拋開一切地、真正地休息,餓了就把帶來的食物,如椰漿飯、咖喱雞等拿出來充飢,至於飲料,不外是紅色的糖漿水。

從海裡回來的小孩、青少年,臉上無不充滿著笑容,顯然內心覺得無比舒適、歡欣。

大自然中的大海、陽光、微風一旦與人有了近距離密切的接觸,得益最多的是人類,不過我們也能體會得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因了人類的回歸而表現得異常熱切、興奮。

參觀玳瑁海龜 慵懶吹海風

當地的村民特別推薦我們去巴當甘文丁海灘參觀行將絕種的玳瑁海龜(Penyu Karah),巴當甘文丁漁業局海龜孵化中心正負起拯救與保護玳瑁海龜的任務。

孟加蘭峇叻海灘其實是丹絨比達拉的延伸,一座規模中等,有天文館、天文訓練中心、觀察台、機器人等設備的天文綜合大廈(Kompleks Al-Khawarizmi)矗立其間。

可惜由於當天是公共假期,我們只能坐在海邊的樹陰下,靜靜享受時而有節奏時而無節奏吹送過來的清涼舒暢海風。

海水不時閃爍著粼粼的波光,常常是零碎的,但間中呈現完整的一大片,就美得十分迷人。也許漁人都休息去了,海面偶爾出現的三幾隻帆船或摩哆小艇,都是年輕小伙子尋找刺激活動的玩意兒。

敲取小蠔粒粒皆辛苦4

在附近的民宿走了一圈,順便看看當地居民簡樸生活的情況。

有一兩名馬來婦女泡在幾塊大石旁的淺水中操作。只見她們拿著一種工具往石頭上敲打,發出“篤篤篤”單調的聲響。好奇地走近她們,問個明白,看個究竟。原來她們用一把小錘,往粘在石頭上的一種貝殼類的薄殼上輕輕一敲,馬上就有一點白色的東西出現。

婦女把它捏著,放進一個汽水罐裡。她們管這種東西叫teritip。如果翻查字典,你只能查到那是牡蠣屬動物、蠔、鑿船貝、籐壺等釋義,都不得要領,很可能以為那是用來製造蠔油的原料。不是的,蠔是tiram。

“平常華人喜歡吃的……蠔煎……”經她們一解釋,茅塞頓開。原來我們在馬六甲等地方吃的“蠔煎”,裡頭的蠔就是這樣來的,可謂粒粒皆辛苦。她們裝滿一瓶,交給代理人,得20令吉,代理人交到蠔煎檔口業者的手上,普通是30令吉。一盤“蠔煎”價錢不菲,不是沒有道理的。鮮為人知的一件事,是這種小蠔可以生吃。住在海邊的人,對於貝殼類食物反而不那麼喜歡,也許多見了,就不覺得新奇了。

丹絨比達拉,給我們的一般印象,很簡單:人們盡量保留地方原來的純樸、寧靜,假日就讓它顯示假日應有的狀況。因此,十年前來過這兒的人,如今依然能體會到這地帶的單純、安寧與靜謐,都市找不到、感受不到的環境,都在這兒一一讓你盡情享用。

丹絨士拔情人橋 曾經響噹噹

位於雪蘭莪州瓜拉冷岳縣的丹絨士拔(Tanjung Sepat),取“士拔”(草鰭魚)之名,說明這原是個名副其實的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熱鬧的小鎮。

它一頭是巴生,一頭是汝來或雪邦。一邊有摩立海濱,一邊有峇眼拉浪或黃金海岸度假村。如若把兩個丹絨相比較,單從外表來看,丹絨士拔與丹絨比達拉的景況便有極大的差別。

同樣是漁村,適耕莊比丹絨士拔更早為人所知曉,雖然兩地都以華裔佔大多數。大概是七十年代吧,香港有人看上了丹絨士拔,計劃在這兒建立海洋公園。招股的工作積極展開,海邊也有了基本的建設。後來不曉得真正是何原因,計劃告吹了,很多人自歎倒霉,卻也無可奈何。

後來,那帶地方剩下一間廟宇,一座戲台。再後來,一切變得零零落落。海邊由於有好些大樹,大樹招風,成了樂齡人士聚集之處。那座橋,本來是漁民上下船必經之道,無端給冠上“情人橋”之名,讓人遐思,因而不脛而走。經過州議員與商界人士的大力推薦、宣傳,以食色兩大因素為號召,相對廉宜的海鮮、啤酒,加上小龍女的熱情款待,吸引了不少外來游客。丹絨士拔的名字開始火紅起來,人們對它不再陌生了。

古風之景豪邁之情引客來4

民以食為天,人以新為貴。丹絨士拔的商人深悉華人的心理,專攻華人市場那一塊。他們不理會什麼多元顧客,只求征服華裔心頭的喜愛。有家商店,在店門前擺放一甕甕上面綁著紅巾、似模似樣的“女兒紅”,含古風、俠客、豪邁的中華之情,非常討好。

家家戶戶利用空地種植水果、農作物,可謂村民與當局互相作緊密的配合。舉目所見,到處有生氣,處處是生機。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鄉村貧困的現象早已遠離丹絨士拔了。

確實沒錯:兩個丹絨,兩種面貌。一個是靜的,一個是動的。一個不思改變,但求維持其原貌,一個不斷力求在經濟方面更上一層樓。兩種思維,兩條路線。你,選擇哪項?……

城人來此減壓吃海鮮

今日的丹絨士拔,一片興旺之勢,給人商機無限的感覺。它遠眺馬六甲海峽,把濱海的特色充分利用並加以發揮。

海邊,多家餐館林立,應付絡繹不絕的游客之需。新鮮美味的海鮮,更兼價格合理,上菜快速,客人甚感滿意。一傳十,十傳百,幾乎每天都有一日游的團體到來,週末與週日更是客似雲來。

據說,許多城市的人到此一游,為的是鬆懈緊張的心情,也順便感受一下鄉村生活的實質。這個由漁村變成的小鎮,從海邊向裡頭發展開來,用的是頭腦,靠的是產品。芒果、木薯、火龍果,玉米、茄子、瓜豆蔬菜多是就地取材,稍遠一點靠近菜市的一個新市場,靈芝、海南包(相信是近年南馬華人從香港影片獲得靈感,以若干鹹魚為餡,由柔佛傳過來)等有新意的商品逐一在此獲得推介、熱賣。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