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長:減輕患者負擔 精神疾病爭取列投保項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衛長:減輕患者負擔 精神疾病爭取列投保項目

(吉隆坡20日訊)衛生部長拿督斯里蘇巴馬念透露,政府將爭取把精神疾病列入保險覆蓋範圍內,以助受該疾病困擾的低收入人士減輕負擔。



他今早為第19屆大馬心理學醫藥大會主持推介禮後,回應馬來西亞精神科醫生協會(MPA)主席諾祖萊達醫生,提出的有關建議時指出,當局目前仍在和監督國內保險行業操作的國家銀行,商討此事。

“這的確是一個很好建議,但有很多方面需要做考量,當中,有些醫藥保險只是覆蓋某些疾病,有些保險的受保期限只是到某些年齡而已,我們固然可以增加受保的疾病,但是要繳付更高保費,到底是讓更多人受保,還是要讓更多種疾病列入受保項目?我們就要從中尋找一些平衡。”

政府減低開支



出席大會者包括籌委會主席杜振利醫生。

蘇巴馬念也說,將精神疾病列入保險覆蓋範圍做法有許多好處,除了可以幫助民眾減輕負擔外,也能幫助政府降低開支,因為當局無需花費巨額資金提供這些治療,不過他指出,這項建議需耗費很長的時間才能達成。

另外,蘇巴馬念也指出,許多民眾對待精神疾病患者方式,與對待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同,使精神瘐患面對社會歧視,無法正常溝通和工作,這將對患者帶來嚴重的後果。

他說,政府已盡力幫助這些病人,但所採取的措施仍未足夠。

“我們也已經建議僱主聘請至少1%殘疾人士工作,但仍未達標,原本是不應該有歧視的情況,但最後還是僱主決定要聘請什麼人。”

結合宗教管道助治療

蘇巴馬念也指出,很多人民透過宗教管道來解決問題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當局有意結合精神疾病治療與宗教管道,以讓更多擁有精神病傾向的人士尋求治療。

他說,今年的全國健康與疾病發病率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簡稱NHMS)發現,全國多達13%的成年人口和20%孩童,擁有疑似精神疾病症狀,當中只有30%的我國人口尋求治療,其餘者則多數透過宗教管道來治療。

“處理精神疾病的主要挑戰源自文化印象,因此民眾必須要在沒有偏見下,視有關精神困擾為一種疾病,這或許很困難,但卻是一個方法,因為宗教管道負責治療心靈,而精神科醫師則治療疾病。”

他說,若能將兩者結合,在降低面對相關疾病困擾的人士方面有所幫助,而且相關的實驗計劃仍在進行中。

“不過我還是希望,若有看到身邊人士有性情改變的跡象,儘早諮詢精神醫師,這會對他們,特別是兒童病患大有幫助。”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