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教育水平(四) 知识创新 大马需加油
报导:潘有文
图:受访者提供
大马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国际上的大学排名并不特出,但我国的水平并不算太差,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国际上,大学的教育水平评定标准,主要以知识传授(Knowledge Dissemination)和知识创新(Knowledge Creation)为主,我国在前者的表现基本上已达标,却欠缺后者的科研表现。
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在大专学府师资,是否积极投入研究,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能否大幅度提升的关键!
科研型大学还不够
大学两个主要的角色,知识传授即是指师资培养和教导大学生,即是扮演教书(Teaching)角色。
其次,知识创新即是科学研究(Research),透过大学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积极发表研究论文,提升大学和国家的大学教育水平。
“大马建国以来,我们的国立大学其实主要注重于知识传授方面,所以这方面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不然就不能培养出那么多的人才及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为国服务。”
目前任教于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马来西亚分校及英国母校的符传艺教授表示,大马在知识创新方面,需要加倍努力。
符传艺教授经常受邀到国内外授课及进行专题演讲,踏足世界各大洲,与超过30位世界顶尖科研人员和教授合作,这些学者来自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包括台大、中国交大、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人。
因此,他对于各地的大学教育水有所了解,从他的视野来看,或能清楚的看到大马教育水平的真实情况。
“我在1990年代进入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时,当时大马大约只有10所大学,但是现在已经超过50所,近20年就有20多所大学出现。”
我国高等教育于1970年代时,只有数所大学,绝大多数以教育为主,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已超过50余所。
马大理大注重科研
“现有5所研究型大学,分别是马来亚大学(UM)、国民大学(UKM)、博特拉大学(UPM)、理科大学(USM),以及工艺大学(UTM),它们早期是教育型为主。”当中,马大和理大较早注重科研,至于博大随后始朝向这方面发展。
“早期我唸的工大,早期主要角色是培养工程师,当时一般大学70%注重智识传授,科研只占30%。”
然而,他指出,现在工大逐渐趋向平衡,而且越来越注重科研,两者比例已经开始相反,科研跃升至60%,知识传授占40%。
国际大学排名榜抹杀大马努力
虽然,大马的大学在国际大学排名一般,但符传艺认为这些排名抹杀了大马的努力,因为大马这些年都在努力让大学普及,从少人跨入大学门槛,到现在出现许多大学生,已是最好的证明。
“二三十年前只有数所大学,如何普及化?当时大马大学主要角色是让更多人进大入学,因此注重教育多于科研。”随着大学数量大增,才有更多人可以专注于科研。
国际上大多数的大学排名评比,科研占了80%,教育仅占20%,这对在高等教育方面正在急起直追的大马,失去了不少得分机会。
然而,一个原本由21所世界顶尖大专所组成的联盟的大学榜中,或能更真切的反映大马高教育的真实水平。
该联盟名为U21,(全名是Universitas21,网站:www.universitas21.com),评分标准包括资源20%、环境20%、衔接20%、成效40%,在50个被评定的国家当中,我国排第28位。
“亚洲国家当中,新加坡名列前茅,之后有香港、日本、韩国、台湾,才到大马,我们还是比中国、泰国、印尼及印度出色。”因此, 符传艺教授认为,大马的水平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企业界没资助科研难突破
在很多国家,除了政府的研究基金,企业界常会资助大学的科研项目,这种情况在英、美、日、韩,甚至中国都很普遍。
但在大马却买少见少,大马企业并不注重科研,所以大学的科研基金都来自政府。
“除了很少资助大学的科研项目,大马的企业也很难提供就业机会于博士毕业生,即使有薪金也不太高。所以,这间接造成大部分的博士生毕业后都留在大学当教职员。”
他指出,相对英美和西方国家,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因高薪因素都在企业界任职,因而大马企业少有科技突破。
“不投资科研,就别想我们会有像三星、谷歌或苹果这般的科技企业。此外,企业不参与科研,就造成大学的科研注重学术性而不管真正的实践性。
他调侃大马许多国内的研究其实是“自己做,自己爽”(Syok sendiri)而已。
b>修仪器等1年研究生放弃
在英国,订购研究用的物品或是修理一台仪器,
一个星期内没完成即属失职。
“在马来西亚,3个月能做好都算很快咯!很多研究生等上1年半载才等到仪器修好,造成他们中途放弃。”
符教受表示,英国大学的实验室员工,大部分是本科毕业,能够掌握高端仪器;反之,大马的大学的实验室人员,许多是文凭课程出身,甚至一些资深者只是持有大高级教文凭。
没大师级学者没大师级大学
国内大学多次发生大师级学者离职事件,其实也常见于国际上的
大师级学者的调动,即从一个大学去另一个大学,但极少听闻到大马大学任教。
“为什么?因为我们名声不好。而且研究的大环境很差劲。没有大师级的学者就不用梦想有大师级的大学。能否培养大师级的学者?能,但需要时间和经费。”然而,大马的研究基金不足是众所周知的事。
学者除了在大学教书和投入科研,包括指导研究生和写论文等,其实还有许多校外的事情,如当监考官(硕博士毕业答辩)、同侪审查(Peer Review;科研季刊)、评审(科研项目的建议书、各种国内外比赛)、编辑(季刊、参考书)、主办研讨会等,这些都是学者分内的事。因此,许多人以为大学讲师一星期只需教书3至6个小时,觉得是一份优差,那绝对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国立大学教职员欠灵活办事
“国立大学的教职员,很多事需要上头批准才能进行。听闻马大这几年有学者被拒出国之类的事。但是,在我所属的国外大学,很多事情直接归纳为“分内事”。”
符教授以自己为例,他于2014年平均每三个星期到国外授课、演讲及开会,许多时候连他的同事和系主任都不知他的去向。
“所有的国立大学,到今天还是要打卡报到,若不能到校,例如出国就得申请。”
他指出,热心学术工作的人,都一直在工作,即使在家中,晚上做到凌晨也属正常,甚至很少请假。
大学教职员工作量大
我国大学内大部分的教职员,其实是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符传艺教授估计至少90%以上在国外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回国后也想继续投入科研,但许多人遇到相同的问题:
1)年轻的新人,“啃”下大学内难教却没人要教的科目;
2)有博士资格就当系主任,行政工作揹上身,加上教书,哪有时间投入科研?
3)教职员教书的工作量是一周15小时以上(国内5所研究型大学和几所外国分校除外),国际标准是一周5至6小时,大约两个科目或约五六堂课,因此有许多时间做研究和写论文。
不切实际指标拖累学术员
本地大学设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指标,这间接影响了学术人员的表现!
“例如,工大为学术晋升(Academic Promotion),即大学教职员升格到资深讲师、副教授及教授的方式,设了7个P,分别是论文(Penerbitan)、督导(Penyeliaan)、研究(Penyelidikan)、教书(Pengajaran)、咨询(Perundingan), 专业及社会服务(Perkhidmatan Professional & Masyarakat)、 专利权(Paten)。”
符传艺博士指出,在世界各知名大学都只有前面三项,英国大学一般只有3个P,即论文(Papers)、博士督导(PhD Supervision),以及“英镑”(Pound,代表研究或研究基金)。
“我也审核世界其他大学的学术晋升,包括南非、澳洲、纽西兰的大学,大家都在用这几个指标,那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用更多的指标?”
他表示,结果造成大学教职员需要花费更多精神达到指标,没有时间投入科研及写论文,大学又如何能有较佳排名呢?
人物背景
符传艺教授
*英国诺丁汉大学程序设计及整合教授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毕业
*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IEM)化学工程组前任主席
*现年38岁,34岁成为英国大学教授
*2009年度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年度发明家奖
*2010年度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年轻工程师大奖
*2012年度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
*2013年度亚洲杰出工程师及科研人员(日本化工学会)
*发表超过200篇论文及两本书
*其最研究项目──“碳排放限制的能源规划”,已被多国如爱尔兰、纽西兰、中国、印度等采用。
*时常周游列国受邀授课和演讲。
*数个国际研究报告期刊(Journal)的编辑,负责协调和评定学者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