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大馬大學的教育水平,在國際上的大學排名並不特出,但我國的水平並不算太差,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國際上,大學的教育水平評定標準,主要以知識傳授(Knowledge Dissemination)和知識創新(Knowledge Creation)為主,我國在前者的表現基本上已達標,卻欠缺后者的科研表現。
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在大專學府師資,是否積極投入研究,將是我國高等教育水平能否大幅度提升的關鍵!
科研型大學還不夠
大學兩個主要的角色,知識傳授即是指師資培養和教導大學生,即是扮演教書(Teaching)角色。
其次,知識創新即是科學研究(Research),透過大學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教授等,積極發表研究論文,提升大學和國家的大學教育水平。
“大馬建國以來,我們的國立大學其實主要注重于知識傳授方面,所以這方面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不然就不能培養出那么多的人才及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等為國服務。”
目前任教于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馬來西亞分校及英國母校的符傳藝教授表示,大馬在知識創新方面,需要加倍努力。
符傳藝教授經常受邀到國內外授課及進行專題演講,踏足世界各大洲,與超過30位世界頂尖科研人員和教授合作,這些學者來自北美、歐洲、亞洲、非洲,包括台大、中國交大、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等人。
因此,他對于各地的大學教育水有所瞭解,從他的視野來看,或能清楚的看到大馬教育水平的真實情況。
“我在1990年代進入馬來西亞工藝大學時,當時大馬大約只有10所大學,但是現在已經超過50所,近20年就有20多所大學出現。”
我國高等教育于1970年代時,只有數所大學,絕大多數以教育為主,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已超過50余所。
馬大理大注重科研
“現有5所研究型大學,分別是馬來亞大學(UM)、國民大學(UKM)、博特拉大學(UPM)、理科大學(USM),以及工藝大學(UTM),它們早期是教育型為主。”當中,馬大和理大較早注重科研,至于博大隨后始朝向這方面發展。
“早期我唸的工大,早期主要角色是培養工程師,當時一般大學70%注重智識傳授,科研只佔30%。”
然而,他指出,現在工大逐漸趨向平衡,而且越來越注重科研,兩者比例已經開始相反,科研躍升至60%,知識傳授佔40%。
國際大學排名榜抹殺大馬努力
雖然,大馬的大學在國際大學排名一般,但符傳藝認為這些排名抹殺了大馬的努力,因為大馬這些年都在努力讓大學普及,從少人跨入大學門檻,到現在出現許多大學生,已是最好的證明。
“二三十年前只有數所大學,如何普及化?當時大馬大學主要角色是讓更多人進大入學,因此注重教育多于科研。”隨著大學數量大增,才有更多人可以專注于科研。
國際上大多數的大學排名評比,科研佔了80%,教育僅佔20%,這對在高等教育方面正在急起直追的大馬,失去了不少得分機會。
然而,一個原本由21所世界頂尖大專所組成的聯盟的大學榜中,或能更真切的反映大馬高教育的真實水平。
該聯盟名為U21,(全名是Universitas21,網站:www.universitas21.com),評分標準包括資源20%、環境20%、銜接20%、成效40%,在50個被評定的國家當中,我國排第28位。
“亞洲國家當中,新加坡名列前茅,之后有香港、日本、韓國、台灣,才到大馬,我們還是比中國、泰國、印尼及印度出色。”因此, 符傳藝教授認為,大馬的水平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企業界沒資助科研難突破
在很多國家,除了政府的研究基金,企業界常會資助大學的科研項目,這種情況在英、美、日、韓,甚至中國都很普遍。
但在大馬卻買少見少,大馬企業並不注重科研,所以大學的科研基金都來自政府。
“除了很少資助大學的科研項目,大馬的企業也很難提供就業機會于博士畢業生,即使有薪金也不太高。所以,這間接造成大部分的博士生畢業后都留在大學當教職員。”
他指出,相對英美和西方國家,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因高薪因素都在企業界任職,因而大馬企業少有科技突破。
“不投資科研,就別想我們會有像三星、谷歌或蘋果這般的科技企業。此外,企業不參與科研,就造成大學的科研注重學術性而不管真正的實踐性。
他調侃大馬許多國內的研究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爽”(Syok sendiri)而已。
b>修儀器等1年研究生放棄
在英國,訂購研究用的物品或是修理一台儀器,
一個星期內沒完成即屬失職。
“在馬來西亞,3個月能做好都算很快咯!很多研究生等上1年半載才等到儀器修好,造成他們中途放棄。”
符教受表示,英國大學的實驗室員工,大部分是本科畢業,能夠掌握高端儀器;反之,大馬的大學的實驗室人員,許多是文憑課程出身,甚至一些資深者只是持有大高級教文憑。
沒大師級學者沒大師級大學
國內大學多次發生大師級學者離職事件,其實也常見于國際上的
大師級學者的調動,即從一個大學去另一個大學,但極少聽聞到大馬大學任教。
“為什么?因為我們名聲不好。而且研究的大環境很差勁。沒有大師級的學者就不用夢想有大師級的大學。能否培養大師級的學者?能,但需要時間和經費。”然而,大馬的研究基金不足是眾所周知的事。
學者除了在大學教書和投入科研,包括指導研究生和寫論文等,其實還有許多校外的事情,如當監考官(碩博士畢業答辯)、同儕審查(Peer Review;科研季刊)、評審(科研項目的建議書、各種國內外比賽)、編輯(季刊、參考書)、主辦研討會等,這些都是學者分內的事。因此,許多人以為大學講師一星期只需教書3至6個小時,覺得是一份優差,那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國立大學教職員欠靈活辦事
“國立大學的教職員,很多事需要上頭批准才能進行。聽聞馬大這幾年有學者被拒出國之類的事。但是,在我所屬的國外大學,很多事情直接歸納為“分內事”。”
符教授以自己為例,他于2014年平均每三個星期到國外授課、演講及開會,許多時候連他的同事和系主任都不知他的去向。
“所有的國立大學,到今天還是要打卡報到,若不能到校,例如出國就得申請。”
他指出,熱心學術工作的人,都一直在工作,即使在家中,晚上做到凌晨也屬正常,甚至很少請假。
大學教職員工作量大
我國大學內大部分的教職員,其實是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符傳藝教授估計至少90%以上在國外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他們回國后也想繼續投入科研,但許多人遇到相同的問題:
1)年輕的新人,“啃”下大學內難教卻沒人要教的科目;
2)有博士資格就當系主任,行政工作揹上身,加上教書,哪有時間投入科研?
3)教職員教書的工作量是一周15小時以上(國內5所研究型大學和幾所外國分校除外),國際標準是一周5至6小時,大約兩個科目或約五六堂課,因此有許多時間做研究和寫論文。
不切實際指標拖累學術員
本地大學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指標,這間接影響了學術人員的表現!
“例如,工大為學術晉陞(Academic Promotion),即大學教職員升格到資深講師、副教授及教授的方式,設了7個P,分別是論文(Penerbitan)、督導(Penyeliaan)、研究(Penyelidikan)、教書(Pengajaran)、咨詢(Perundingan), 專業及社會服務(Perkhidmatan Professional & Masyarakat)、 專利權(Paten)。”
符傳藝博士指出,在世界各知名大學都只有前面三項,英國大學一般只有3個P,即論文(Papers)、博士督導(PhD Supervision),以及“英鎊”(Pound,代表研究或研究基金)。
“我也審核世界其他大學的學術晉陞,包括南非、澳洲、紐西蘭的大學,大家都在用這幾個指標,那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用更多的指標?”
他表示,結果造成大學教職員需要花費更多精神達到指標,沒有時間投入科研及寫論文,大學又如何能有較佳排名呢?
人物背景
符傳藝教授
*英國諾丁漢大學程序設計及整合教授
*馬來西亞工藝大學畢業
*馬來西亞工程師學會(IEM)化學工程組前任主席
*現年38歲,34歲成為英國大學教授
*2009年度英國化學工程師協會年度發明家獎
*2010年度馬來西亞工程師學會年輕工程師大獎
*2012年度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新)
*2013年度亞洲傑出工程師及科研人員(日本化工學會)
*發表超過200篇論文及兩本書
*其最研究項目──“碳排放限制的能源規劃”,已被多國如愛爾蘭、紐西蘭、中國、印度等採用。
*時常周遊列國受邀授課和演講。
*數個國際研究報告期刊(Journal)的編輯,負責協調和評定學者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