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親子應否當朋友(下篇) 爸媽不強權 孩子想親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親子應否當朋友(下篇) 爸媽不強權 孩子想親近

報導:方俊心
圖:張文輝



當我們說“父母需要跟孩子做朋友”,並不意味著父母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責任,跟孩子毫無界限地相處,而是在管教中允許彈性,在一來一往的協商之間,溝通彼此的需求與價值觀。

正在閱讀這份報導的讀者,可能有兩代曾經歷過斷炊,以木薯果腹的滋味。為環境所逼,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少,年紀小小就得出外謀生計,甚至扛起家庭重擔,為了一口飯,他們可能做過無數粗活。時代給了他們條件,幾乎沒有不早熟的人。

一如時代給了現今孩子不同的條件,物質生活多不匱乏,但即便戴上耳機,也不可能阻擋得了外在世界眾聲喧嘩。“已經不能說,我是你媽,我說了算!現在的孩子沒那麼容易服氣,尤其青少年,更有意見。”說話的是郭富美老師,新紀元學院輔導與咨商學系講師兼輔導中心主任,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要孩子好的父母真辛苦



首先要釐清一點,親子關係絕對不等同朋友關係,父母還是肩負管教的身份與責任,只是在親子關係間,也“加入”朋友關係。

“朋友意味著平等地位,大家可以自由表達,不需要太多顧慮,關係相對比較自在。”

她表示,父母難為,兼且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跟自己分享內心世界,一方面又捨不得放手,孩子一發聲,便忍不住立刻批判,孩子被澆了一頭冷水,心灰意冷,逐漸摒棄這樣的互動模式。

“我最怕的是你放棄跟我溝通,放棄跟我爭取你想要的,然后用你自己的方法去找,這是問題行為的開始。”她曾碰到一個案例,有位孩子在學校裡借錢給同學,收取高利息,以錢滾錢,父母得知后,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完全沒料到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原來當孩子的需求長期被忽略,他可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引起更大問題。

孩子事要分輕重大小

“父母跟孩子之間,肯定沒有辦法跟朋友一模一樣,不然也不要叫‘父母’了。”至于什麼時候需要管教,什麼時候可以平等,郭富美老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方法是,大事主權在父母,小事主權在孩子,但過程中允許彈性。何謂大事、小事?“大事比如零用錢、功課學業、將來唸什麼、回家時間、交什麼朋友,甚至于出現困難或問題的時候有沒有說出來,這些我都列入大事範圍。”

小事則是吃喝、打扮、生活作息的安排,這些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

所謂主權在父母,並非指父母完全按自己的想法、章法行事,當中有討論的空間。隨著年歲流逝,尤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當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讓他們學會表達與分辨、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與后果。

“當孩子有需要時,他要學會怎麼跟我協商和爭取。父母在這樣的互動裡學會放手,讓孩子有更多權力自己選擇與決定,而不是由父母說了算。我想這樣的關係,是要在類似朋友關係的親子關係中去練習的。

朋友關係有個好處就是,在這個可以協商的過程當中,雙方一直來來往往,各取所需。還是有規範,但規定是可以調整的。”

讓不讓孩子有要求?

郭富美老師以自己跟小兒子為例,提出了現今很多父母都碰到的購買手機問題。

她說,小兒子在8歲的時候,就懇求父母購買手機,但這需求一直被他們夫妻攔下,以借出自己和先生的手機為拖延。借出有時間限制,當他們太忙碌或沒辦法借時,也不遲疑地拒絕。直到小兒子12歲,同學間在紀念冊上互相留字紀念,他問,媽媽,我的手機號碼咧?

“現在你的家裡還有電話嗎?”郭老師笑問記者,“你總不可能叫他留媽媽的電話吧?而且如果真的一直打電話來給你,那又該怎麼辦呢?不是煩死了?”因此,買是一定要的了,不過機巧的她,依然找到了一個延后需求的辦法——小兒子的姐姐們,也都是上中學生日時才拿到手機的。

郭富美老師認為,父母買手機給孩子,得面對艱鉅挑戰——孩子有了手機以后,會不會“忙碌”得六親不認?但在她的管教下,至少女兒能遵守規範,在某些場合,當她說手機必須收起來,她們就要收。“能夠做到這點也不簡單了,試問有多少成人能做到呢?”

“對于孩子的需求,很多父母都很快全部擋掉。不要全部都擋,小事就給他們。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拉拉扯扯的過程好像很麻煩,但是自己的價值觀其實也在這個過程裡面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完全沒得談。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太一樣,如果他覺得一點東西都從你這裡要不到,他以后就不找你了,可能去找別人。”

共同進餐一家人聊心事

郭富美老師進一步舉例,平時,她對孩子的衣著打扮和言行,抱持較開放的態度,但如果他們超越界線,比如說髒話,她還是會不客氣地阻止。“父母親還是可以罵啊,沒有問題,可是要罵到重點,要讓他理解為什麼。其實不用費太大力氣,也不用打人,搞得自己很累,只要表達‘你的行為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就可以了。”

對她來說,一家人一天最重要的時光莫過于晚餐時間,大家下班的下班,放學的放學,全家人一起圍坐餐桌邊,享受美味的食物,把匆忙放下、把心情放鬆,在這一天裡,各自所遇到的好笑、難過、委屈的事,都可以在這輕鬆的氛圍裡浮上檯面。

“這是我們全家互動溝通的時間,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餐桌上知道。而這種互動溝通的時刻,大家其實是更像朋友的氛圍。”

她說,連有挑食習慣的小兒子,也懂得遵守這不成文的家規,即使挑食不想吃飯,也會在晚餐時間坐到餐桌邊,姐姐如果不來,還會提點姐姐不合群。

交流信任讓親子無縫隙

家庭教育強調什麼面向,完全取決于父母看重什麼事情。郭富美老師笑言自己主觀,身為輔導咨商專業人士,她最關注的當然是親子間的交流與信任。當親子關係好的時候,一個人就比較容易影響自己的孩子。

有時父母會覺得難過,為什麼給了孩子一切,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他。追根究底,父母給的愛,很可能並不是孩子要的。“其實你的孩子會教會你很多事情,與其學一堆,倒不如聽聽你的孩子他需要什麼。”

養兒育女路途漫長

採訪不同立場的兩方,最有趣的地方是雙方不約而同跟記者說了同一個故事。說一位囚犯在受刑前,叫媽媽到身邊跟媽媽耳語,結果原來是為了把媽媽的耳朵咬下以洩心頭恨,原因是怨恨媽媽沒有把自己教育好,才會讓自己踏上如此一條不歸路。

如果說上期的受訪者王德龍與黃智鴻老師,代表中國真正的傳統教育,那麼這期郭富美老師代表的,則是西方脈絡下心理學的看法。雙方的基本立場看似完全不相同,但仔細分析之下,其實頗有互相參照的價值。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