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欠缺女排精神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國家足球隊周二在主場迎戰沙地阿拉伯。對剛剛經歷大敗的國足來說,這如同一場“生死存亡”大戰。如果再慘敗,球迷就會對國足徹底失望;如果平局甚至取勝,國足將會找到喘氣空間。在賽前記者會,大馬隊長沙菲克與主帥王金瑞似乎在苦思對策。

接受多拉沙禮辭呈,委任王金瑞為代教練,馬來西亞足球總會給慘敗阿聯酋的國足,設立一個緩衝、過渡的套路,毫無謀略、決心可言。

國足帶著阿聯酋的10粒光蛋回國,各方輿論鞭撻不休。借用郎平的一句話:球。可以輸,但要輸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0比10以后的論述,更多聚焦在國內聯賽賽期太長,球員太累,備戰不足,還有就是,幾個大將這次沒有入選。

珍貴的歷史遺產

這些說法,在一些內行人眼中都是強詞奪理,國足更大的問題,是精神蕩然無存,凝聚力全然消失,以致在場上任人魚肉。

痛定思痛,問問自己:什么是精神?

週日在日本結束的世界盃女排賽,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鏡的依據。

尤其是中國隊,賽前因為絕對主力兼隊長惠若琪心臟跳率不正常臨時退出球隊,主帥郎平在登機前幾乎崩潰癱瘓。

然而,中國姑娘始終放下“沒有惠若琪”的這個糾結,以現有的陣容,再輔以郎平一套又一套不同的戰術和調配(特別是關鍵戰對俄羅斯,贏了前2局,輸第3局,第4局17比19落后之下派出替補袁心玥等,最后拿下這一局,更是神來之筆)。

中國媒體賽后的統一評論是,這次中國女排絕對稱不上強大,但之所以能在時隔11年后再奪得世界盃冠軍,繼而取得明年奧運會的資格,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場比賽,都展示出當年人人致敬自豪的“中國女排精神”。

看看百度對女排精神的解讀: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后的經驗總結。

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遵法、團結友好、堅強拚搏」的中華體育精神。

全國體總都會犯的錯

搞聯賽消耗太大

我們的國足,顯然不具備這樣的一個特質,也沒有人點出這個特質的重要性,更有沒人極力注入這個元素。

中國女排有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五連冠作為楷模和榜樣,馬來西亞固然沒有任何項目都在奧運會和世界賽五連冠的樣本,不過,70年代朗朗上口的前輩如蘇進安,山督星,莫達達哈里,阿魯姆甘,仇志強等的貢獻、耕耘和付出,肯定可以列為一個現有國足的精神與激勵。

那一年的大馬足球,在亞洲數一數二,甚至日本韓國都很敬畏、尊重,給大馬足球樹立一個標桿,對于我們這一個小國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可以倣傚吸納的足球精神。

請費格申也沒用

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球員都各有任務,尤其代表球會比賽,從球會到國家隊的任務,都是來去匆匆,球賽結束,任務也就結束,完全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別說要培育和醞釀“精神”。

精神,真的那么重要嗎?

精神,真的太、太重要了。

精神可以讓一個人或一支團隊,遇強不懼,全豁出去,即便輸球,也輸得光彩,贏得尊重,毫不含糊,更可貴的,是可以收穫自信,作為日好自修自強的啟發和基礎,契合“實力不夠”,“用精神補”的理念。

0比10以后,如果沒有從精神和凝聚的大方向切入,純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使大馬足總請到費格申出山,也是枉然、茫然,再敗,也就理所當然。

說實話,大馬足總也犯下一個“全全國體育總會都會犯的錯”,以羽球總會為例,足總跟羽總走錯的步伐是一樣的,羽總把太多的財力、人力和無力,投射在國家隊身上,以致今天的斷層;足總呢,就是太傾向于國內聯賽,招致今天的格局。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