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70週年(第八篇).日夜奔行送物資支援 南僑機工闢抗戰之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戰後70週年(第八篇).日夜奔行送物資支援 南僑機工闢抗戰之路

報導:許雅玲
圖:劉道南提供
回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封鎖沿海交通通道。



1938年10月以後,從香港至廣州和廣西的兩條國際通道均被切斷。幸好,一個月前通車的滇緬公路(起於昆明,止於緬甸,全長1146.1公里),為中國打通了一條新的國際物資運輸線──世界各國和海外華僑支援中國的抗日軍需物質,可從此路運入!

分15批赴前線

可是,此路崎嶇不平,地勢險惡,只有熟練技術駕駛員可勝任,還有,援華的卡車配件運到離畹町(雲南)200公里的臘戌鎮(緬甸),又缺乏懂得組裝汽車的技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便向時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求援。



很快地 ,3400多名來自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的熱血青年,不惜放棄事業和家庭, 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成15批,經越南、仰光和香港3條路線,勇赴前線支援抗戰。

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期間,南僑機工,日夜不停,拚死運送軍用物資,其中僅軍火就達到45萬噸,運送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搶修上千車輛。

80先鋒打頭陣

緬懷南僑機工之友歷史工作者劉道南老師披露,1939年,各地的年輕男兒都熱烈響應。第一批出發的80人,是來自柔佛州(主要是古來和士乃)的青年。他們被稱為“80先鋒”。

有人因不到限定年齡,就報大數(像檳城的莊霖助);有人怕家人反對,就偷偷報名(像太平劉耀勝);有人怕家人發現,就改了名字(像霹靂陳介文)。有人要表示志氣,也改了名字(像太平黃鐵魂);有人放棄富裕生活而毅然參加(像麻坡張智源)。

由於不收女性,於是就有人女扮男裝(像檳城白雪嬌和李月美),瞞騙過關。還有,會講華族方言的太平錫克人Tara Singh,用“王亞能”的名字,也被破格收編。

日軍調集逾百軍機轟炸

南僑機工的奮戰,令日軍感受巨大威脅,調集100多架轟炸機,對滇緬公路狂轟濫炸。

1941年1月23日,日軍炸毀了功果橋,跋扈揚言,“3個月內沒有通車希望”。南僑機工發揮智慧,把拋棄路邊的144個空油桶,紮成7個巨大的“浮筏”,牢固連接起來,上面鋪上木板,建起一座水上浮橋,立刻恢復通車。

1942年,出征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敗退,畹町淪陷。為了阻止日軍跨過怒江東進,遠征軍決定將惠通橋炸毀,滇緬公路的使命劃上休止符。

此後,中日兩軍展開兩年的隔江對峙狀態,南僑機工陷入了被遣散的危難歲月,有的加入中國遠征軍繼續奮戰,有的輾轉到達印度為盟軍修建機場,有的失散叢林,東逃西躲……

1028機工葬身戰場

抗戰前線上的南僑機工,分秒面對死亡威脅。

炸死、翻車死、病死、凍死及餓死的機工,大約有1028人。二戰結束後,1126名機工返回僑居地,其餘,因其他各種原因滯留和定居在中國的,有1072人。

截至今年,有1人(97歲黃鐵魂)在西馬,3人在東馬(96歲的馮增標、100歲許海星、96歲李亞留),1人(96歲廖平)移居加國,中國境內,也剩不到10人。

老機工告訴劉道南:“南僑機工在昆明的潘家灣西南運輸處訓練所,進行2到3個月的集訓,學習軍事技術和駕駛10輪大卡車的本領。過後就被派到各大隊各中隊去執行開車運載軍事物資的任務。”

二戰結束後,思鄉心切的南僑機工,急著回家團聚,但自顧不暇的國民黨政府(和共軍內戰),並沒及時做出安排,還有機工流落街頭。

滯留重慶的焦急機工,書信寄到新加坡,刊載報章,請陳嘉庚出面交涉,這才引起南洋華社關注,大力施壓促國民黨政府從速處理南僑機工事宜。

“大馬獨立前,華人心繫中國,這很自然。返回馬來亞後,機工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政府對他們不聞不問,華人社會也沒給予他們應有的肯定和表揚。”劉道南惋惜表示。

鐵路完工6年縮至17個月

原本需時6年完工的鐵路,在日軍沒日沒夜的勞役下,僅僅17個月便完工。期間,共有1萬6000名戰俘和9萬民工死亡,其中3萬3000人來自馬來亞。遺憾的是,大馬教科書裡從來不提這些,政府也不費心去找尋死亡勞工的遺體。

戰後,英殖民政府曾發放150萬美元,給參與鐵路建造,不幸死去的馬來勞工的後裔。獨立後,大馬政府在1967年,也跟日本政府談判,取得數百萬美元的賠償金。民間父母,登嘉樓的馬來人,因為祖輩和父輩,被強征去死亡鐵路工作,沒有獲得工錢,還犧牲生命,向日本索償。

國內資深日本問題研究員陸培春說,政府亮綠燈表示:人民可進行民間索償,這是一個很大進步。日本不解決大馬人民的索償問題,這表示戰前的問題沒有解決,50年後,日本還是要站在被告席上被追討責任。

修死亡鐵路10萬人喪命

日軍修築死亡鐵路,各國戰俘和民工被勞役17個月,死了逾10萬人,估計當中馬來亞人佔了3萬3000名。

隆雪華堂“馬來亞二戰歷史研究會”副秘書楊佐智說,1941年12月7日(大馬時間為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比登陸哥打巴魯晚1小時半),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之後,日軍在馬六甲海峽的運輸線,遭到盟軍封鎖,運往緬甸軍隊的補給,必須靠陸路維持。”

1942年6月,日軍強迫盟軍戰俘,強征各地勞工,修築一條從泰國西部至緬甸東部山區,全長約415公里的鐵路。

6萬2000餘名戰俘和27萬余勞工,在日軍刺刀和皮鞭下的非人築路勞役折磨中死亡,平均每修築1公里鐵路,便犧牲約250多人,因此才被稱為“死亡鐵路”。

初期階段,盟軍經常空襲路途,日軍卑鄙告知,修路者有許多戰俘和平民時,許多飛行員心痛得嚎啕大哭,盟軍最終停止轟炸。

另悉,鐵路的建設材料,主要是從爪哇、馬來亞等地拆毀的不列顛馬來亞聯邦鐵路,再由勞工運輸而來。

楊佐智說,戰前資料顯示,由馬六甲、瓜拉庇勞到馬口,建有鐵路,戰後卻查無,鐵軌極大可能被日軍挖出,運去建死亡鐵路。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