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和豪:教育的本来目的是甚么?
最近笔者参加由拉曼大学学院为员工主办的英语培训课程。课程是由一名年轻陈姓老师所主持。我对于他的表现非常满意。
这培训课程不但让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英文文法及国际标准发音,也能通过实际方法,让学员学习到教育心理学。
我非常欣赏这位年轻英文老师,因为他能够通过了解学员的需求,来建立后者对学习国际发音标准的兴趣及信心。
不过一个星期后,读到《中国报》刊登的“以中五华文理解文章来考小六华小学生”而对有关情况感到失望。华校的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我们已忘了孔夫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之说,或是我们的教育日益走向精英化、贵族化,或已乖离以教育培养每一个人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标?
据我所了解,有些华小老师为了有更多时间教导某一些科目而放弃教音乐,并以音乐节的时间来教那个科目。我不晓得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缺乏老师,还是老师为了达到工作目标而造成这种问题?无论如何,牺牲音乐节来教导其它科目,就是乖离以教育培养每一个人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标。
夺取学生发展机会
音乐歌唱有其陶冶性情的作用,像来自槟城的一代歌王李逸,本是顽皮学生,经时中小学的老师苦心教导之后变成好学生。后来,他更以一曲《天伦歌》在槟城夺得歌唱比赛冠军,增进了他的信心,进而夺取RTM歌唱比赛冠军。因此,牺牲音乐节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在夺取学生的发展机会。
我小学就读槟城辅友小学,还记得辅友小学校歌里的歌词强调三语并重,四育同修。
三语并重就是注重中文、国文及英文。四育就是蔡元培教育论集里提及的体育、智育、德育及美育。这四育同样重要,不可放松。我们不能为了达到特定学术指标,忽略学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与其牺牲音乐节,不如用创意方法把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以我本身教日语的经验来谈,如果处理得好,通过歌唱来教导语文,不但能制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提高学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由古到今,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提及全面及均衡的发展,古时候的圣贤也需精通四书五经及六艺。总而言之,教育本来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一个人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走向精英化、贵族化。